幽州天福侍郎院新昌孝字迁余姚徙海宁派、新昌吕氏宗谱编委委员、海宁盛家桥北支四十二世(新昌三十一世)裔孙:吕学章
海宁吕氏,自明初由余姚迁居海宁盐官,至今约有六百四十年的历史。后裔散居海宁各地或迁外地,今居海宁者,约三千四百余人。为让吕氏后裔及民众了解吕氏渊源及海宁吕氏的历史,依据史志文献及宗谱记载,特作如下介绍。
吕氏世系,源远流长。吕氏系出炎帝神农氏,本姓姜。虞夏之际,伯夷佐禹平水有功,封于吕,子孙以国为氏。商周之际,太公吕尚(姜子牙)助武王伐纣,开周八百之基,功封营丘,曰齐,史称“吕齐”。齐康公十九年,田和篡位,迁康公于海滨,移齐钟鼎七百四十余年,吕氏子孙散居秦、楚、韩、魏之间。后裔中有徙河东一支,颇为发达,形成世系,新昌吕氏,即此系之后裔。海宁吕氏,祖籍新昌,元初隐居余姚,明初徙居海宁盐官,共尊唐浙东道节度使吕延之为始祖。吾宗初盛汉唐,大显宋室。勋德之隆,彪炳史册。自唐朝以来的世系源流,简述如下:
一世祖:吕延之,字嵩山,世居河东。唐开元二十二年举进士,授越州刺史,累官御史中丞、浙东道节度使。生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卒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七七九年),享年六十九岁,葬洛阳凤凰林。娶于氏,生二子:渭、勋。(宋相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吕端、吕余庆(副相)、吕大防、吕颐浩,明相吕原、吕本等,皆其后裔也。)
唐进士、礼部员外郎柳宗元赞曰:“才猷赫奕,仁闻江浙。上辅君王,下民効则。传集行世,为时德业。闾阎称颂,家声奋发。子子孙孙,绵绵瓜瓞。”
二世祖:吕渭,字君载。居河中,唐乾元二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湖南观察使兼御史中丞,赠尚书右仆射。贞元十六年(公元八○○年)七月一日卒,享年六十六岁,赠陕州大都督,葬河南洛阳邙山清风原之大茔。详唐史传。娶柳氏、崔氏,生六子:温、恭、俭、让,泰、翼,早卒。(恭,卽吾族之祖也。让,即八仙之一吕洞宾之父。后裔有宋相吕颐浩。)
王庄赞曰:“乔木参芝植有根,绵绵庆泽衍高门。贤侯厯爵名惟烈,开国封公治愈尊。”
赠吕渭陕州大都督制:“方图进律,亦议征还,英华未擢,体魄则降。可赠陕州大都督,赙布帛二百段,米粟二百石。(德宗贞元十六年七月)
三世祖:吕恭,字敬叔,一字宗礼,居幽州。乡贡进土,以荐授长安主簿,累迁殿中侍御史、桂州防御使、岭南节度判官。生于大历十二年丁巳,元和八年(公元八一三年)六月廿八日卒于广州,年三十七,归葬河南府洛阳县祖墓。柳州刺史柳宗元撰铭。娶户部尚书裴延龄女,封宜人。生三子:爽、瓌、特。(柳宗元撰有《祭吕敬叔文》、《唐吕侍御恭墓志铭》)。
赞曰:“忠孝友悌,智仁勇廉,植躬介介,秉性谦谦。行可为坊,言可作砭,千秋万载,犹仰尊严。”
御史李商隐赞曰:“天祚李唐,奕奕重光;金昆玉友,科第联芳;官迁御史,丹凤鸣阳;冰心铁面,无玷琳琅;同僚敬悼,彰美帝乡;惟德极盛,宜祀庙廊。”
四世祖:吕爽,字恺伯。隐居霞山,娶王氏,生子:寿。
五世祖:吕寿,唐进士,初授沧州景城主簿。以曾孙正惠公贵,赠右仆射。娶王氏,封太夫人。生子:兖。
六世祖:吕兖,字希颜。后梁开平中,为横海军节度判官。以孙正惠公贵,赠尚书右仆射。娶王氏,封太夫人。生子:琦。主帅、节度使刘守文,为其弟守光攻死,兖以谋主见杀,灭其族。(刘守光派人暗杀其兄守文,归罪于杀者,后又大杀沧州将士,灭了吕兖的家族。)吕琦年十五,将临刑,幸门客赵玉相救得生。
宋宝佑四年八月十六日敕赞:“诸艰历试,大器晚成。官拜司马,为国干城。屡行征讨,心唯好生。肆尔德泽之深厚,宜尔子嗣之隆兴。”
成国公朱希忠赞:“东壁星辉,蓬瀛独步,日月依光,时邻雉尾。太乙然黎,承明春晓,胪传金殿,步领群仙。”
吕琦居幽州安次(即今廊坊)。廊坊的地名,因吕琦而来:吕琦在任时,在老家也就是现在的廊坊市区盖了一所大宅院。由于房屋高大,远近闻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就成了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时间长了,“侍郎房”变成了村名。又经过长期的口传笔写,慢慢地,就演变成为郎房——廊房—— 廊坊。(河北文明网报道)
八世祖:吕余庆,本名胤,避讳称字。以荫补千牛备身,厯开封府参军,迁户曹掾,改推官,迁濮州録事参军。初,宋太祖事周,世宗领藩鎭,余庆为僚佐。卽位,召拜给事中、充端明殿大学士。清泰中,父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未几,知开封府。建隆三年,迁户部侍郎。丁内艰,荆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迁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召还,以本官参知政事。蜀平,命知成都府,加吏部侍郎。王全斌不能戢下,有军校被酒持刀夺市人物,余庆立捕斩之,民用安堵。初,与赵普、李处耘,同亲太祖。二人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未几,处耘、普,俱忤旨,余庆为之辨释,时称其长者。归朝,兼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开宝六年,与宰相更知政事印,以疾上表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开宝九年(公元九七六年)四月卒,享年五十。娶商氏,生二子:惟恭、惟吉。详宋史传。(余庆被称之为宋代吕氏第一相「副相」。)
八世祖:吕端,字易直。以荫补千牛备身,厯国子博士,转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改著作郎,值史馆。迁太常丞、知浚义县、同判定州。开寳中,假大常少卿,知洪州,改司门员外郎,知成都府,赐金紫。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贬商州司中参军,移汝州。復为太常丞,判事寺。出知蔡州,改祠部员外郎。迁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迁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选为大理少卿,俄拜右谏议大夫,为枢密直学士。淳化四年,任参知政事。太宗至道元年,继蒙正为相,历太宗、眞宗二朝。位至太子太保,赐第居开封。为政尚淸简,有器量,寛厚多恕,意豁如也。赵普常曰:“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挫抑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眞台辅器也。”常佐许王元僖尹开封,王薨,坐裨赞无状,遣御史、内侍,就鞫于府。端方决事,见二使神气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如此?”曰:“天子有制问,卽罪人也。”下堂,随问而答。其谦谨类如此。太宗欲相端,或谓其胡涂,帝曰:“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遂相之。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帝欲诛之,端曰:“背逆之人,未必顾母。今日虽杀其母,明日继迁可得擒乎?徒结怨,坚其叛耳。不如置于延州善养之,以招继迁。虽彼未卽降,终可繋其心。”帝从之。后,继迁之子纳欸,端之力也。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咎,尝虑与冦凖同列,先居相位,恐凖不平,乃请凖叅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一日内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奏闻。”端愈谦让不自当。太宗不豫,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谋立楚王。帝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鎻继恩于阁,而入立太子眞宗嗣位,垂帘引见羣臣,端不拜,请卷帘审视,然后,率羣臣拜呼万岁。眞宗见辅臣,惟于端肃然拱立,不以名呼。又以端躯洪大,宫庭阶峻,令梓人为纳陛。中丞李惟淸,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也。”端生于清泰二年,卒于宋咸平三年(公元一○○○年)四月三日,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追封妻李氏为泾国夫人。生四子:藩、荀、蔚、蔼。一女,适宗室赵。详宋史传。(端,新昌、海宁等地吕氏之祖。)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胡涂。”这是毛泽东主席于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四日送给叶剑英元帅的两句话。
有史料记载:吕端葬洛阳龙门(伊阙)先茔。
宋太宗御书敕谕赐太师吕端:“朕阅太公褒系,千百年井井不紊,真可为天下后世法。先皇帝旌之于前,朕谕之于后,尔吕氏子孙当敬承。先皇帝尊崇圣贤之盛心,世守勿坏,毋忽朕命。峕,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既望。”
勅赞:“宦门之彦,名世之英,两登台辅,翊赞皇庭。秉忠持正,勋业堪称,史书着绩,永播芳声。宋宝佑四年八月十六日。”
清高宗钦褒宋丞相吕端论:“吾读宋史至吕端,闭王继恩于室,入立真宗,然后升殿,审视以拜,未尝不贤。其能定大计,而相见其为人。当太宗升遐,李后方异议,主幼时艰。而端乃从容定计,沮其邪谋,扃其羽翼,顷刻之间,嗣君以定。昔东汉李固,当质帝之崩,不能沮梁翼之谋,徒以死自靖。是时宰相权轻,而梁翼威焰甚炽,根缘蟠深故也。宋初清明,信任贤相,端能不动声色,处之宴如,可谓善于应变矣。端器重宽弘,英才表表,真宗雅重之。先是李继迁叛军,人获其母,以闻太宗欲诛之。端曰:“今日杀其母,明日继迁可擒乎?徒坚其叛心而已。”太宗乃悟。后继迁死,其子竟归,款端之力也。太宗尝称:“吕端大事不胡涂”。可谓知端者也。峕,乾隆二年丁巳仲夏望日。”
吕蒙正赞端公:“兄弟济美,鼎铉之位,喜惧不形,台辅之器。卷帘拜扬,
吕端拜相制(至道元年四月癸未):“王者对越穹壤,司牧蒸黎。必求班白之贤,寘于辅相之任。总领众职,俾朱紫之洞分。镇抚四夷,使兵革之不用。夙夜宥密,朝夕论思。聿求其人,乃命以位。朝散大夫、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东平郡开国伯、赐金紫鱼袋吕端,简直夷旷,宣慈惠和。挺王佐之伟材,负人伦之硕望。顷自擢参枢轴,再历炎凉。运奇兵于庙堂,询谋惟允。贡昌言于帷幄,謇谔可嘉。适当求理之辰,益见匪躬之节。矧又周知大体,多识旧章,用晦而明,中立不倚。王商厚重,既远慑于羌戎,谢傅元虚,可坐镇于雅俗。宜践公台之位,克符师尹之瞻。汝当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钦若告言,以终令问。可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进封东平郡开国侯。”(《宋大诏令集》卷第五十一)
吕端转官制(至道二年正月庚辰南郊毕
2011年河北廊坊新编历史剧河北梆子《宋相吕端》。2012年廊坊作家李铮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吕端全传》。
九世祖:吕荀,字希道。荫补至国子博士,以第六子贵,赠兵部侍郎。娶张氏,追封淸河郡太君。生六子:谏、说、谔、谘、讷、诲。卒葬于洛阳之伊阙。
十世祖:吕诲,字献可。家洛阳,不妄交游。景佑二年进士,为侍御史。尝奏:“台谏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今乃暴扬暧昧,刻薄成风,请下诏惩革。”仁宗女兖国公主,嫁李炜,薄其夫,常忿而夜诉于上。诲奏:“公主夜叩禁门,门者不当听入。”英宗卽位,太后听政,内侍任守忠,以帝立非己意,流言间两宫。诲上书陈大义,词极恺切,两宫慈好遂笃。英宗立议尊崇本生父濮王,典礼王珪、司马光议称皇伯,欧阳修议称亲,韩琦主其说,吕诲同范纯仁、吕大防等劾修,首开异议。又劾韩琦附会,曰:“昭陵之土未干,遽欲追尊濮王,使陛下厚所生而薄所继,隆小宗而绝大宗。”后知言不用,卽上还告勅,居家待罪。上疾,请早建东宫,以安人心。旣而少廖,请亲政揽,威福会小,旱请躬祷。奏章俱切要重大。神宗迁谏议大夫、擢御史中丞。是时,相王安石。诲曰:“误天下苍生,必此人。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又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及安石改新法,咸苦之,司马光称其先见。诲疾,上疏言:“臣本无宿疾,偶值医者用术乖方,葢以身疾。”喻朝政也疾焉。司马光省之目且瞑,光呼曰:“更有以见属乎?”张目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司马光志其墓。三居言职,持正尽忠。平居言貌,恂恂及义。所可趋之,如救焚溺,义所不可避之,如恐坠马。始娶丞相、邓国公张公之孙女,封淸河郡太君。继娶侍御史时公旦之孙女,封太原郡君。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五月甲午卒,享年五十八,赠通议大夫,葬于伊阙县神阴乡中费里先茔之次,司马光撰墓志铭。生四子:由庚、由圣、由礼、由诚。著有《吕献可章奏》二十卷、《吕诲集》十五卷等。详宋史传。
宋宝佑四年八月十六日勅赞:“尔行端方,尔性忠直。三居谏垣,再历宪职。时政屡陈,风裁独植。同类服其先见,后嗣颂其贤德。”
尚书、左仆射司马光赞:“鳌柱擎天,澄清甸宇,春敷桃李,厦荫栋梁。功成拂袖,猿鹤来归,灼见先知,咸称明哲。”
宋右谏议大夫吕君墓志铭(宋尚书左仆射涑水司马光撰):
府君讳诲,字献可。其先幽州安次人,曾祖父讳琦,晋兵部侍郎、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祖讳端,相太宗、真宗,以太子太保薨,谥正惠,赠太师、中书令。伯祖讳余庆,太祖时参知政事,赠镇南军节度使。各有功烈,记于史官。父讳荀,国子博士、赠兵部侍郎。母张氏,追封清河郡太君。献可幼孤,自立为学,家于洛阳,性沉厚不妄交游。洛阳士人往往不之识。登进士第,调浮梁尉,不之官,历旌德扶风主簿,迁云阳令,改著作佐郎,知翼城县,徒签书定国军节度判官,通判梓州事。未至官,遭母丧,服除,知大通监、兼交城县。召入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无所避。兖国公主,仁宗之爱女,下嫁李玮,薄其夫家,尝因忿恚,夜开禁门,入诉于上。献可奏宿卫不可不严,公主夜叩禁门,门者不当听入。并劾奏公主合宦者梁怀古、梁全一窜逐之,会有新除枢密副使者。当时人有疑论,献可与其僚直以众言陈上前,谓“必不可留。”章十上,卒与之俱罢。献可得知江州,久之復召还台。英宗即位,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时上有疾,太后权同听政,内侍御都知任守忠久用事于中,上之立,非守忠意,乘此与其徒间两宫,造播恶言,中外恟惧。献可连上两宫书,开陈大义,情辞切至,由是慈孝益笃,谮言不得行。上疾久未平,献可请早建东宫以安人心。既而上小瘳,谦默未肯视事,献可屡乞亲万机揽威福,延近臣通下情,太后间数日,一御东殿,渐远庶务,自谋安佚。会小旱,因请上亲出祷雨,使外疑释然,太后既归政。献可復言于上:“今虽专听断,太后辅佐先帝久,多阅天下事。事之大者,犹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示不敢专,以报盛德。任守忠谋不售而惧,乃更巧为謟谀求自入于上,献可曰:“是不可使,久处左右。”亟言上数其前后巨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于南方。因上言大奸已去,其余向日凭恃无礼者,宜一切纵舍勿念,以安反侧。顷之,以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执政建言,欲如汉氏故事。推尊濮安懿王,献可率僚属极陈其不可,且请治执政之罪积十余章。不听,乃求自贬。又十余章,怀知杂御史敇告纳上前,曰:“臣言不效,不敢居其位。”上重违大臣,又嘉台官敢直言,章留中不下还其敇告。屡诏令就职,献可与僚属具录所上奏章纳中书,称不敢奉诏,固请即罪。上不得已,听其本官出知蕲州,已而徙知晋州。今上即位,加集贤殿修撰、知河中府。未几,召为刑部郎中、充监铁副使。上数闻其疆直,擢为天章阁待制,復知谏院。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是时,有侍臣弃官家居者,朝野称其材,以为古今少伦。天子引参大政,众皆喜于得人。献可独以为不然,众莫不怪之。居无何,新为政者恃其材,弃众任已,厌常为奇,多变更祖宗法,专汲汲敛民财,所爱信引拔,时或非其人,天下大失望。献可屡争不能得,乃抗章悉条其过失。且曰:“误天下苍生,必此人。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又曰:“天下本无事,但庸人扰之。”上遣使谕解,献可执之愈坚,乃罢中丞,出知邓州。献可虽在外,遇朝廷有大得失犹言之。不置会有疾,奏乞闲官归乡里。朝旨未许,乃乞致仕。诏提举西京崇福宫,到官,又乞致仕,许之。熙宁四年五月甲午终于家,年五十有八。初,正惠公薨,其家日益贫,献可既仕,常分俸之半给宗族孤婺者,室无余赀,所以自奉养至俭薄。其治民主于惠利,而疾奸暴大抵概以公平,故所至人安之。屡为言职,其奏章存可见者凡二百八十有九。历观古人有能得其一二,已可载之列传垂示后世,在献可曾何足道。今特举其事系安危者书之,至于进对口陈之语,不可得而闻也。前后三逐,皆以迕犯大臣,所与敌者,莫非秉大权,天子所信向,气势轧天下。献可视之若无所覩,正色直辞,指数其非,不去不已,旁侧为之股栗,而献可处之自如。平居容貌语言,恂恂和易。使之不得位于朝,人不过以谨厚长者名之而已矣。及遇事,苟义所当为,疾趋径前,如救焚溺,所不当为,畏避远去,如顾陷阱,惟恐坠焉。晚年病卧洛阳,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过于在位。任其责者,曾不念其身之病、子孙之贫也。呜呼!今之世,爱君忧民发于诚心。无所为而为之,可已而不已始终不变,有如献可者能几人耶!故其没之日,天下识不识皆咨嗟痛惜,彼其心岂独私于献可哉!献可始娶张氏,故丞相郑国公之孙。后娶时氏,故侍御史旦之孙,封同安县君。四男:长曰由庚,金水主簿;次曰由圣;将作监主簿;次曰由礼、由诚,皆未仕。六女:长适罗山令鞠承之,次适光禄寺丞吴安诗,次适进士姚辉,次蚤卒,处者二人。以其年八月二十日,葬于伊阙县神阴乡中费里先莹之西。献可病亟为手书,命光为理文,光往省之,至则目且瞑,闻光哭,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伏呼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光出门,而献可没。噫如光者,鸟足以副,献可之所待耶,顾义不得辞,哭而为铭。铭曰:“有宋名臣,吕正惠公之孙。以忠直敢言,克绍其门。位则不究,道则不负。年则不寿,名则不朽。呜呼!为人臣,为人嗣,始终无愧能底,于是可谓备矣。”
赣南第一位状元、北宋文学家、政治家郑獬,读司马君实撰吕献可墓志,有诗曰:“一读斯文泪泻襟,摩天直气万千寻。知君不独悲忠义,又有兼忧天下心。”
吕诲赠通议大夫制(元佑元年):“贾生王佐之才,陈当时事势。至于流涕太息,文帝将大用,而见挤于绛灌之徒。孝武之初,追扬先职,举其二孙。咸至郡守,汲黯社稷之臣。疾刀笔之吏,不可为公卿。武帝所严惮,而卒废于平津之谋。没后,上思其质直,官其弟九卿,而子偃至诸侯相。盖贤者之身,固有义命。而君子之泽,施于后人。具官吕诲,任朝廷之言责,以天下为己忧。首斥奸谀,力谏典礼。直词正气,孰谓权强。疾趋径前,如救焚溺。爱君恤民之论,根于至诚。忧国忘家之心,死而后已。使九原而可作,虽十世其何忘。哀今不得见之,信古所谓贤矣。通阶显称,以慰有识之咨嗟。遗直余忠,尚想斯人之髣髴。贲于幽穸,燕乃后昆。魂而有知,歆我嘉宠。”(《宋大诏令集》卷第二百二十一)
北宋靖康之难(公元一一二六年)后,吕氏随驾南渡。河东长兴侍郎院派之裔,有徙居婺州(金华)者。我派由山东青州徙居新昌。由诚公殉国暨吕氏定居新昌,至今已八百八十九年。新昌吕氏,人才辈出,不枚胜举。旧有“吕半县”之称,为一邑望族。新昌吕氏后裔有数万之众,散居世界各地,现居新昌者,有二万三千余。详见《新昌县志》、新昌《吕氏宗谱》。
十一世祖(新昌始祖):吕由诚,字子明。幼明爽有智畧,以父恩补官。调邓州酒税,临事精敏,老吏不能欺。会营兵窃发,守贰逃匿,由诚亲往招谕,贼敛兵听命。以功迁秩,知合水县。随征灵州时,天寒食尽,他邑役夫多溃去,惟由诚所部无失。历知嘉、雅、温、绵四州,皆有治绩。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差知袭庆府,崎岖至郡,城圮粮竭,昼夜为偹,版筑甫就。康王移军济阳,由诚竭力馈饷,军以不乏。时,诸郡兵骄内讧,独由诚拊循有方,士乐为用。金兵百道攻城,誓守死以忠,愤激士气。城陷被执杀,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仍于前,由诚不顾,遂被杀。子偰与其家四十余口无生还者。赠通奉大夫,详宋史传。配王氏,生七子:偘、仍、偰、俣,同被害;亿、傅(居四川遂宁)、倬(居浙东阳),不随父任得生。长子亿,奉父骨葬于新昌五山乡磕山天岳庙旁,祀新昌忠义祠。(新昌吕氏奉由诚公为始祖。)
由诚公任嘉州知州时,筑堤防洪,州人铭其功德,称之为“吕公堤”,并建“吕公亭”以纪之。
由诚公是岳飞式的抗金英雄、民族英雄。
南宋状元陈亮赞:“质敏志伟,文行武备。忠耿于国,下惠于民。招兵馈饷,安邦定策。金兵焰炽,泰山崩颓。千古芳名,皎同皓日。”
始祖遗像赞:“猗维先公,丁自有宋,海岱肇家,箕裘迈众。禀性庄明,勿阿勿纵,职守袭庆,苍生镌颂。金难适罹,忠节山重。祖正惠,而父中丞,维公有以扬其休。子评事,而孙将军,维公有以浚其莹。是维我先公也,报国而冰操不回,承家而虑善以动。展也为冠裳之凤龙,卓乎为缙绅之梁栋。吁夫!献之裔公而生者,宁不覩遗像而凛然,仰高风而歌咏耶。裔孙献,百拜赞。”(注:二十五世(新昌十四世)吕献,明进士,南京兵部右侍郎。)
2011年12月21日《今日新昌》(数字报)记载《磕山天岳庙旁的吕由诚墓》:吕由诚,新昌吕氏始祖,字子明,宋神宗朝御史中丞吕诲的季子。自幼明爽有智略,临事精敏。以荫补官,曾知雅、嘉、温、绵诸州,有政绩。靖康元年(1126)知山东袭庆府,数次被金兵围攻,后“与判官赵令佳同心守城,城陷被执,金人欲生降之,由诚不屈,乃杀其子于前,由诚不顾,与令佳同遇害,子偰与其家四十余口皆被执,无一生还者。”(《宋史·吕由诚传》)。吕由诚袭庆府抗金,名标青史!
新昌吕氏一世祖吕亿,字大章,吕由诚长子。新昌《吕氏宗谱》记载,吕由诚先知温州时,其子吕亿与同在温州为官的新昌籍袁氏之女留温州成婚,故未随其父去山东袭庆府,幸免于难。父亲遇害后,吕亿随袁姓父女“奉父骨至新昌”,“葬一都磕山天岳庙旁。”吕亿遂定居新昌一都,为新昌吕氏一世祖,卒葬南门外苍岙,土名“木撞金钟”,今墓茔尚存。其父吕由诚墓茔所在的位置“天岳庙旁”,民国《新昌县志》有记载:“天岳庙,在县西磕下村”。旧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拆除平整为土地。二十一世纪初重建。即今磕山之下的五山乡乡主庙旁边,墓在“文革”时被毁,今已不存,但具体位置当地村民还有记忆尚可寻迹。吕由诚山东袭庆府殊死抗金的民族气节,浩气长存,令人敬仰。这就是新昌历史上与宋代靖康之难事件有关的吕由诚墓。
十二世祖(新昌一世祖):吕亿,字大章,行十三。先随父知温州,新昌袁姓者为温判,以女字亿,因留温而之新昌。后父死金人难,阖家尽节,而亿在新不与。高宗时以荫授大理评事,建炎间随驾南渡,由青徙越。因卜地葬父于新昌一都磕山天岳庙旁,遂家焉。娶袁氏,合墓五山乡一都苍岙。生三子:长集,次绍庭、绍彭。亿始迁新昌,为一世祖(海宁宗谱仍以十二世记载)。
据新昌新闻网报道:“袁唐伟,在温州当判官,他有一个女儿名袁妙青,嫁给了温州知府吕由诚的长子吕亿。”“在‘袭庆之难’中,同时遇难的还有其全家四十余口,只有长子吕亿因留在温州而幸免,随岳父袁唐伟来到新昌雪塘里。”
十三世祖(新昌二世祖):吕集,一名绍曾,行十二。以五子定贵,赠武翼大夫、殿前都指挥使。娶剡东楼下吴氏,封太安人。生六子:蒙、宪、亶、寘、定、雱。分为孝、友、睦、婣、任、恤六派。(六派中传其后者,唯孝、友、睦三派,三派中昌大其后者,唯孝、睦两派。)吴安人性仁慈,乐施予,极有贤行。遇岁歉,每日以饭施贫者,多积隐德。寿九十六,合葬新昌守义乡杜潭山。墓曰“祥笋”,庵曰“庆源”。《新昌县志》杂记“祥瑞”云:“宋吕集,葬杜潭。术者云:须待千军聚会,一马拋车之时,下窆停棺久之,有一官骑马,至王泽村产驹,乃千户侯也。遂窆墓前有竹,其笋罕生。每生笋,则子孙登科如其数。人号‘祥笋墓’。”并载氏族。
除新昌本地孝字派外、余姚、宁海、嘉兴秀水、海宁、桐乡(除吕留良一族,吕留良一族为河东长兴侍郎院北府派,清雍正年间因文字狱,被发配东北宁古塔为奴,现无后裔居桐乡)、上虞等地吕氏,皆为幽州天福侍郎院新昌孝字派之后裔。
十四世祖(新昌三世祖,孝字派祖):吕蒙,字仲晦,号文正,行承一。以孝行闻,世称“吕孝子”。痛父早丧,庐墓不返。母吴安人,修斋礼佛,蒙亦蔬食终身。一日焚香危坐而逝,葬新昌五山乡之龙岩。娶黄氏,继王氏。生三子:琮、琰、琯。详新昌志孝友传。蒙系长房孝字派,新昌后吕之始祖,余姚、海宁、崇德、嘉兴、上虞、宁海共之。
十五世祖(新昌四世祖):吕掞(即吕琰,本从王傍,避御讳,从手傍。),字德文,行小廿一。以子元之贵,封修织郎,赠宣教郎。《新昌县志》选举表作朝奉郎。生于政和二年壬辰,以父尽孝,年老居祖墓。乃卽母葬龙岩,与祖墓相近,筑室其傍,迎父终养,父卒合葬。悉以家务属诸子,居墓不返。榜其庐曰:“报慈”。每至忌日,必哭泣尽哀,积久不懈。卒于淳熙十二年(公元一一八五年)乙巳,享年七十四,葬新昌琅珂之陈岩。详永嘉陈止斋撰铭。娶王氏,封孺人,赐冠。载《新昌县志》氏族。生五子:元之、正之、宜之、徽之、声之。(吕元之,宁海祖。吕正之,嘉兴秀水祖,至二十四世(新昌十三世),有明宰相吕原。吕宜之,新昌本地、余姚、海宁、桐乡(崇德)祖,至二十五世(新昌十四世),有南京兵部右侍郎、新昌籍吕献;至二十七世(新昌十六世),有明宰相、余姚籍吕本。吕徽之,上虞虞东祖。)
十六世祖(新昌五世祖):吕宜之,字大中,行百五六。生于绍兴壬戌(公元一一四二年),卒于宝庆乙酉(公元一二二五年),年八十四,恩授初品官。葬四都王无愁,郑克宽铭墓。娶天台亭头张氏,生二子:暹、迁。
十七世祖(新昌六世祖):吕暹,初名大任,字宏父,行千廿四。娶赵氏,宋理宗弟福王女,阶授郡马。葬新昌十三都下甘棠。载《新昌县志》氏族。生子:鎌。
文天祥赞暹公曰:“绍祖武以继簪缨,承君恩而系丝罗,冰姿玉骨,品类真如出水之荷。惜乎运逢阳九,国事多故,致使怀才未展,令人频唤奈何。”
十八世祖(新昌七世祖):吕鎌,字廉夫,行万十二。悯宋室之衰,知势不可为。仰天叹曰:“世受国恩,吾又赵甥也,不能出力戎马以报天子,忍屈首事人乎。”遂绝仕进念。避隐山谷间,服宋衣冠终其身。娶剡光明堂王氏,早卒,以妹继之。合葬新昌仙桂都甘棠乡。详大学士、世孙本重修墓志。生三子:璞、珙、琼。新昌谱记载,鎌,生二子:珙、琼。(因新昌老谱失于元代战乱,明初重修宗谱时,对已迁外者,亦有不少的遗漏。)海宁谱记载,璞,与石姓争墓地,几遇害,遂潜避余姚,寔为庚五府君。海寕旧谱载璞而遗珙。余姚谱祖珙遗璞。新昌承其讹,海盐袭其舛。新昌望松、金门,与余姚裁之、则明,俱详考。鎌三子:长璞、次珙、次琼。(吕璞,余姚祖,其裔后迁海宁、桐乡(崇德)。吕珙,余姚派祖,后裔有明相吕本。吕琼,其裔居新昌。)
宋末元初,因元人逼索宋室戚畹,十九世(新昌八世)吕珙之子贵义,潜徙上虞达溪,复迁余姚俸桥之北,再徙新河之阳,为余姚始祖。十九世(新昌八世)吕璞,与石姓争墓地,石姓横甚肆,以奇祸欲害公躯命,遂潜避余姚俸桥,其后裔于明初迁居海宁、崇德。
十九世祖(新昌八世):吕璞,号庚五,初名琬。十岁阅书至琬、琰字,曰:“蒙师误我矣,豈可与高祖名雁行哉!”遂改名璞。与石姓争墓地,石姓横甚肆,贿讼之县。独理辨县令,不能屈。公曰:“我为祖宗守此土,断不隐忍畏怯。”石氏谋中,以奇祸欲害公躯命。公曰:“贤者知几,乃保其身。”遂潜避余姚。性孝友,闻弟琼溺死钱塘,尝恸哭,不履水滨。娶李氏,生三子:思贤、思愼、思诚。(思贤,海宁祖。思愼、思诚,皆崇德之祖。)
二十世祖(新昌九世):吕思贤,隐居余姚俸桥。性极孝,每夜卧,忽披衣,起立庭中,眉发俱竦,欲为父报復。奈石氏势焰炎赫,遍访璞父子。璞遗命曰:“未可轻生、露迹也。”思贤含忿早卒。题诗云:“独怜游子寄山村,赉志无成望后昆。祖冢已争枯骨晏,父仇未报夙冤吞。满腔热血凝泉壤,一片丹心守墓门。长恨此身终异地,故乡谁是赋招魂。”生子:克孝。(新昌孝字余姚迁海宁派之祖)
二十一世祖(新昌十世):吕克孝,娶王氏,俸桥李保长甥女也。秀山、秀泗,甫孩抱,而克孝早卒。王孺人遗腹生秀泽,伶仃孤苦、拮据。抚育赖舅李功最多。
因明初兵乱兼争产夺继,二十二世(新昌十一世)吕秀泗,随舅王贸易海寕,遂定居海宁盐官。秀山、秀泽的子孙,亦先后移居海宁。故海宁吕氏共尊秀山、秀泗、秀泽三公为始祖。(我族五世居余姚,仅几十年。)
博客网传《浙江嘉兴海宁市1990年姓氏概况》一文中曰:“海宁吕氏,先为庐州人,元时世袭海宁副千户,遂为海宁人;”此说尚属失实,与史不符。亦是片面之说,年代也有误。但事出也有因,而仅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此予以说明,以正视听:
二十二世(新昌十一世)吕秀泽,因杀人抵罪,充戌舒城(舒城,属庐州府),欲脱归不得。其子子材,虽从军得官,亦每思归宗,生子:聚。吕聚,从洪武军征濠城,为百户。后破灵壁、藁城有功,升六安卫副千户。适朝议调各处军官永鎭,因谋调浙江,得与宗族相见,宣德二年调海宁所副千户。《海宁州志稿》记载:“吕聚,舒城人。以开国功,授本所百户,建文三年,以靖难功升副千户。”吕聚是明朝的副千户,不是元朝的副千户。最先定居海宁者,是在明初,是二十二世吕秀泗。其次是二十二世秀山公之孙、二十四世吕昌移居海宁。(《海宁州志稿》记载:吕昌,永乐十九年岁贡,官莱芜知县。)二十二世秀山公之三子吕誌,因叔侄(指吕秀泗、吕昌,吕昌十七岁来海宁)俱居海宁,往来候问,遂同仲兄(吕讚)讲学于宁家大东门之内。再是二十二世秀泽公之孙、二十四世吕聚调海宁。(是宣德二年调海宁。由此可见,副千户吕聚是最后来海宁的。)
自明初二十二世(新昌十一世)吕秀泗始定居海宁盐官后,秀山、秀泽的子孙亦先后移居海宁。至二十六、七世,秀山、秀泗、秀泽三公的后裔,先后散居于海宁各地或迁外,故海宁《吕氏宗谱》自二十七世(新昌十六世)始,均按各分支记载。海宁吕氏在嘉庆年间已有二十多个分支,其后裔在海宁的分布概况:
二十二世秀山公之后裔,分居于盐官城中、小东门、大东门、北门、盛衙池、春富庵、清池洋、长安堰头、徐婆桥、硖石、邬桥隆兴港、毛家桥、后紫庙、盛家桥南、金扬庙、盛家桥北等地。(盛家桥南,即现马桥街道新场村南吕家营。盛家桥北,即现马桥街道新场村北吕家营。是明嘉靖年间,二十六世吕本清、吕本寕兄弟,因好桑田之乐,由盐官大东门石槛里吕宅移居至盛家桥,本寕居南、本清居北。)
二十二世秀泗公之后裔分居于敌塔乌金桥、丁桥、扇面桥、义仰桥、六里桥、吴娘桥塘阁、吕家石桥桑园、桃源池等地。
二十二世秀泽公之后裔,居盐官吕衙巷等地。
现居袁花双丰村的吕氏,属新昌孝字余姚迁崇德后洋派之裔。(海宁、崇德(除吕留良派)吕氏,都是十九世吕璞的后裔。旧谱称璞太公为“海石五支”之祖。后又有思诚公后裔居崇德富兜,实为“海石六支”之祖。)清雍正年间,移居海宁旧仓。
新昌孝字余姚迁崇德后洋一派之下,又分为八个分支。后洋的八支,是在海宁?还是在崇德?目前尚未弄清。因崇德与海宁相邻,历代行政区划或有变更,清代以前的小地名,有的亦难以查考,家族成员亦常有迁居,而且目前吕氏族人大多又不知字辈(世次)、所属分支,原有宗谱也尚未全部找到,故对周王庙一带的吕氏,目前还没弄清是属那一分支的后裔?周镇有“后洋庙”,家谱中记载的后洋长支、后洋次支、后洋三支、后洋四支、后洋迁大伦村长支、次支、三支、四支,很可能就在“后洋庙”的周边一带(海宁、桐乡交界处附近)。故世居周王庙附近的吕氏,疑为后洋一派之裔。但还有待进而查考。
吕氏亦是“书香门第”。吾族于明初自余姚迁居海宁后,在盐官占鳌塔东、春熙门外,临海建有“吕氏读书楼”。读书楼是海宁明代七家藏书楼之一,约于明万历四十二年被潮水毁没。二十九世吕中声,曾撰有《潮圮读书楼记》。
藏书之备,惟兹楼为最富。受灾之酷,惟兹楼为最奇。每过其地,不禁有盛衰之感焉。隆万以前,学者于宣圣三大贤书,尚多舛谬肤浅,未有得指南而入室者。自予伯觉我公任选政三十年,应八省衡文之聘,所选所拔一以注疏大全为宗,天下始归正旨而大为阐发。讲学于闽之福州,浙之西湖,从者千人,眞理学之标准也。然天下惟名为最忌,有御史初第时,诒一稿属选,予伯误弗录及。御史按两浙,寓书礼部堂,约以疏请逮治。适掌科杨公在坐,解之曰:“吕觉我,天下咸赖厥功。古之倾文人者,或以朋党、或以虚声,此中伤之故智也,其可行乎?”部堂復书御史寝其意。后闻其事者,为之咋舌。场中主司屡求其卷,每误他人仅三中、副车,乙卯科拟元矣。前御史为监临,心识予伯文,起立谓典试曰:“外人皆称吕觉我素善老先生,幸避嫌毋受劾也。”遂易以他卷,仅以明经终。夫享此大名,人之忌之也固宐。然匪独人忌之,天亦忌之。吾家自新昌迁宁邑,建读书楼临海上,代有藏书,四壁皆题咏记序,天下无不知是楼者。予伯又集古今之典籍,萃天下之人文及所著述评阅者,彚藏于楼,盈积克栋。虽五车二酉,邺侯之藏,未有富于此者也。顾天夺其才子,旋夺其寿。殁之后精光不散,现身许生。仙坛三载,以传注未了为念,续改“四书疏解”,增注“六经”。又七年,而海潮汹涌,楼与书俱没。予亦肄业其中,卽素所诵习者,荡焉无存,噫抑奇矣。或曰:“史皇仓颉,始为文字。一泄天地之房,而天雨粟,鬼夜哭,文章莫焕于陶唐。而洪水怀襄,民弗宁居。今予伯于斯文发扬殆尽,天之为风雨、为鬼泣,波涛冲突,何足怪哉。”或曰:“否。凡人生平甚爱之物,散之于外,未有不记忆而收藏之。”今伯往而遗书文集,皆其精神之所属,手目之所疲,心思之所结,尚留人世,必有爱惜不忘者。故乘此波涛而罄,无不收耶。或予伯生而浩气未伸,殁为潮神,以从子胥。海若之流,以舒其欝勃,发其汪洋,而假此波涛以自收其故物欤。何前此处极盛,而今衰且冺然靡遗也。向使海潮不没其文集,不几与韩、苏并垂,所注疏,不几与程、朱不祧也哉。余恐久而失传,遂约略其事,以为记。
二十五世吕(“艹”下“品”),字和斋,号伯通,庠贡生。与顾凉、查约、徐海友善。有隐士风,邑令给其匾曰:“海国儒林”。人称“伯通先生”。诗人,著有《经书应语》、《蕴玉堂诗集》。(摘自民国《海宁州志稿》、《海昌艺文志》。嘉兴图书馆《嘉兴古代名人》也有记载,但吕(“艹”下“品”)写为“吕葍”。)
明刑部郎中祝以庭赞公曰:“神如秋水,心悬古镜。蔼然可亲,浩气常存。诚思经济,笃志书林。冰心善乐,著述云礽。坐沾化雨,鸾凤飞升。”(摘自吕序镛撰《吕氏历代先贤像赞录》)。
二十六世吕忠,字守诚,其先庐州人。革除末,从军有功,世袭海宁所副千户。至忠,承父官,慷慨有为。正德八年,江西姚源洞王浩八作乱,流劫浙东诸邑。当道檄忠率兵剿捕,忠闻令,拜辞其母,顾谓妻郑曰:“吾母在,汝宜谨事之。为臣死忠,吾不暇内顾矣。”行至开化守华埠,贼众突至,部卒劝曰:“贼势甚,可避之。”忠怒提刀其背曰:“朝廷养兵百余年,一旦忍忘之邪!”于是直前酣战,射杀数人,孤军无援,被贼攒刺坠马死。奉旨升其子官一级,事见《正德实录》。(摘自嘉靖《海宁县志》卷八)。《海宁州志稿》:“千户吕忠墓,在县东十五里吕衖庄。”“致忠祠,在城内,祀副千户吕忠(万历府志)。明正德八年,忠奉檄剿姚源洞贼,力战死,有司建祠(许志)。”“忠义祠,一间,在櫺星门西侧,原祀宋王禀、杨九鼎、吕忠、姜楫、傅忠五人。”《道光海宁州志》:“忠义祠,三橙楹,在櫺星门西侧。中设主五:宋王禀、杨九鼎、明姜楫、吕忠、傅忠。”
二十八世吕居恭,字觉我,又字仲子。万历间两中副榜。学者、藏书家。藏书颇富,四方士人皆仰慕,争相负笈。庄学礼曾师事其门下。藏书室曰“读书楼”。著有《系辞醒》、《易解正宗》、《五经正误》、《四书疏解》、《左史手评》、《超然斋集》、《读书楼集》。(摘自《海昌艺文志》,嘉兴图书馆《嘉兴古代名人》也有记载。)《咸丰·海昌胜览》:“(万历)甲辰卒,”,“读书楼旧址在塔东,邑令详请上台,官葬于其地,林邑侯恭章为墓志。康熙朝同庠公请,学道刘郡守稽批入理学志,学道陆批入儒林志。”
三十世吕云翔,字孟调,明末清初诗人。屈首穷经,文追秦汉,州郡俱首拔之。鼎革,时人以倡义为名,怒公不从,欲焚其室,公以理喻得免。里人私谥“贞简先生”。著有《史外传心》、《村居漫咏》。(摘自民国《海宁州志稿》、《海昌艺文志》。嘉兴图书馆《嘉兴古代名人》也有记载,但吕云翔写为吕元翔。)
三十一世吕治平,字雍时,号愚庵。康熙丁巳(一六七七年)岁贡生,历官台州府及德清训导,学者。著有《史鉴辨讹》、《敬一讲录》、《四书辨讹》、《五经辨讹》五卷、《临云集》、《愚庵草》。(摘自《杭州府志·艺文》、《海昌艺文志》。嘉兴图书馆《嘉兴古代名人》也有记载。)
吕绳祖,(清)海宁人。字武庭,号质斋。乾隆庚寅(一七七○年)举人,官山西河曲县知县。诗人,有《午亭杂咏》一卷、《春如杂咏》一卷。见《海昌艺文志》卷十三。(来自嘉兴图书馆《嘉兴古代名人》)。(注:目前家谱史料不全,未知其世次,有待进而考证。)
吕立诚,(清)海宁人。字邦孚,一字鱼吉,以字行。嘉道间名医。祖、父皆精岐黄术。承家业。于古医籍中撷取精髓,汇古今治病妙法成《治病法程》。又以识证立法,用方为医家之大关键,编成集为《鱼吉方歌大全》。另撰有《金匮类书》。见《海昌艺文志》卷十六、《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子吕用宾,亦善医。(来自嘉兴图书馆《嘉兴古代名人》)。(注:目前家谱史料不全,未知其世次,有待进而考证。)
三十五世吕敬承,(清)嘉庆时人。编辑石门、海宁两支宗谱,以敦本睦族为己任。《槜李文系·卷五十》辑吕敬承撰《吕氏续谱引》、《重建祠堂记》。(来自嘉兴图书馆《嘉兴古代名人》)。
三十七世吕在忠,字渭江,世居邑之东乡吕家营。生而魁伟倜傥,饶有膂力。与弟武生湘江同习弓马,尝赴院试,为马蹶所伤,母氏怜之戒弗,卒业为援例入监。咸丰辛酉,粤匪南窜,偕其弟团防,以卫乡里,附近土匪率莫敢犯。九月闻寇警,属其兄浔江奉母氏他徙,己独与弟留,为捍御计。俄寇麕至,湘江见势不适,请暂避。在忠挥令去,挺身与鬬,力竭遭擒,贼首奇其貌,欲降之,不屈,遂遇害。寇平,当事闻于朝,诏入祀崇义祠。继室陆励志抚孤,以节孝旌。据朱宝箎述。
吕在忠妻陆氏:年十九夫故,孝姑和妯娌,抚子娶妇,有孙,戚族贤之。同治壬申卒,守节三十三年。忠,表微录作中。(注:本文来自民国《海宁州志稿》。)
三十九世吕万,原名丕英,字十千,一字春,别署青无尽斋。海宁旧仓人,画家。早年从王一亭学画,参加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一九二一年夏秋之交,与洪庶安等在上海创立停云书画社,为主持人之一。绘画兼擅工笔、写意。山水仿宋元人法,晚年近王石谷、吴历;花卉则出入陈淳、徐渭之间。亦能诗,风格宏放、有弟子吴巽斋、吴学椒等。见《美术年鉴》、《中国画学全书》。生于一八八五年,卒于一九五一年。(吕万,崇德后洋派之裔。嘉兴图书馆《嘉兴古代名人》也有记载。)
盛家桥北支四十三世吕国雄,小名国荣,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生,一九七○年南京华东工程学院光学仪器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云南马龙国营第五○二二厂,即西南高峰机械厂,参加大三线建设。历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一九九七年十一月,随厂迁入昆明市。任云南昆船集团第一机械有限公司设计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副总设计师。二○○六年十二月退休,现居云南昆明市。
主要成果及贡献:长期从事机械产品的研究设计与制造工作。主要参加了烟草机械和自动化物流设备的研制,是立式打叶机、切尖解把机等烟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云南省一九八八年度优秀新产品新技术二等奖、中船总公司一九九〇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是高速卷接机组国产化研制主要完成人之一,该项目获中船总公司一九九七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是自动化物流设备中激光导引自动运输车的项目负责人之一,激光导引自动运输车系列化获二〇〇三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是“两用型激光导引自动运输车”等七项职务和非职务专利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其中“落地式激光导引自动运输车”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第八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主要论文有:发表在北京七一四研究所组织的“中船重工二〇〇三年度技术情报成果交流文集”上的《浅谈消化吸收技术情报的方法》;二〇〇六年五月十七日“云南造船学会烟机学组论文发表会”上,发表的《关于在烟草行业开发“机器人AGV”的探讨》等。著有《吕国雄论文集》、《吕国雄专利集》。
二十四世吕昌,永乐十九年贡士,仕莱芜知县。
二十四世吕聚,以开国功,授本所百户,建文三年,以靖难功升副千户。
二十五世吕能,宣德十年袭副千户。
二十五世吕熊,成化十年袭副千户。
二十六世吕锜,弘治十七年恩贡,任岷府教授,加级带金食太守俸。
二十六世吕忠,正德九年由副千户赠正千户。
二十七世吕武,郡庠生,部授济南府经历。
二十七世吕资,由楷书生授鸿胪寺序班。
二十七世吕继臣,正德十六年袭本所正千户。
二十八世吕居恭,万厯癸卯科贡士,操选政三十年,加载儒林志。
二十八世吕居正,由太学仕长汀县主簿、署淸流县事,升王府纪善。
二十八世吕律,正德二十一年袭正千户。
二十九世吕键,袭正千户,以速运升指挥佥事。
三十世吕文宪,崇祯壬午积分充贡。在京廷试,精岐黄,救疫疠千万人,都门有神仙之称。
三十世吕熊,邑庠生,入太学考授州判。
三十世吕彪,太学生,考授州同。
三十世吕士奇,为本邑吏。
三十世吕承裔,万历二十二年袭正千户。
三十一世吕治平,康熙丁巳岁贡生,任台州府学、德淸训导。
三十一世吕正齐,康熈甲寅岁从征入闽,任建宁府经历,署福建布政司理问,候补州同。
三十二世吕心忠,郡庠生、雍正九年岁贡,候选教谕。
三十二世吕宏钟,字伯容,海宁太学,考州同。
三十二世吕朝阳,字公衡,海宁太学,考州同。
三十二世吕瑞彪,钦恩八品顶带。
三十二世吕廷用,为邑吏,考授经厯。
三十三世吕惟升,太学士,钦赐粟帛,例授修职郎。
三十三世吕邦祚,恩荣上寿,例赐九品顶带。
三十四世吕道隆,钦赐登仕郎。
三十四世吕元亨,恩赐粟帛顶带。
三十五世吕立纶,候补州右堂。
三十五世吕纹荣,钦恩九品顶带。
(以上据清嘉庆十八年以前的家谱摘录,因老谱尚未全部找到,尚有遗漏。)
吕兰,字畹斋。浙绍新昌人,寓居海宁。父昌,任莱芜邑令。甫下车,饥民数千乞赈,卽假俸钱二载,以济敝衣疏食不给,巡按遣别驾核库延入。署舍无幕客止,僮仆三人,釜甑设而不爨,仅垆罐煑粥。人为语曰:“汉时莱芜灶生尘,今日莱芜尘封釜。”卒于官。兰奔赴扶榇号恸,枯瘠归。时邻人惊异,其面为诸生,穷年绝粒,常思父孺泣。遇岁凶,邑令以贫孝当赈米一石,不赴邑庭领给,遣胥吏遗之,闭门谢曰:“吾士固宜贫子未克孝,何敢以二字当倍赈也。”固却不受。邑令重其品,试时首拔之,尝馆谷徐绅家。绿林误入其馆,兰念此贼必思劫主人,吾若以馆师自明,必进劫内室矣。从床中抽身起,诳曰:“吾宦十年无余赀,夫人交谪归母家,必外人妄传,故诸君误至耳。”贼繋缧其手足,绕书舍数间,掘地遍搜无所得。黎明,主人门启而出,解其缚。知其不入内室者,师之力也。居家有节,着家训一集,诒教子孙。以望父终身不见,别号岵瞻游子。(注:吕兰,海宁二十五世。)
杭州府海宁县儒学,为先正之遗泽尚存,舆论之公心难冺。恳乞申
学宪表章先正,俯从公议,勅载郡县理学志。庶几信史直笔,足垂公论矣。等情前来,据此卑学看得明经吕觉我先生,于城名教羽翼六经,生则振起于人文,殁復训诂于仙坛,诚理学之大儒也。卑学因诸生百余环集学宫请吁数次,不敢蔽抑。伏候。
宪台勅奖批示:郡县入志施行,须至申者。
学道刘批:余少时卽耳觉我先生名及见疏解一书,是诚辟云雾而开晦蒙者,仰县加载理学。缴。
杭州府正堂嵇。批:明经吕子振起人文,阐明注疏。生有功于名教,殁着应于仙坛。先軰钜公表章典册,诚理学之斗杓,儒林之渊海也。仰县卽补入理学志。具报缴。
学道陆批:如详加载儒林。欸下缴。
时,秉笔者覆称:寕邑向无理学志,学宪为之酌载儒林,后通郡物议,岂有海寕大县而无理学者?故秉笔不得巳,首列理学数人,而觉我先生仍列儒林。(注:吕居恭,海宁二十八世。)
先生讳居恭,学者称为“觉我先生”。其高祖自新昌迁宁邑,明经传世。至先生,奇才博学,名冠天下,尝衡文八闽。凡再鉴拔最盛,万历辛丑开讲福州学,余童子过从焉,执经者日益众。所著《四书疏解》、《五经正讹》、《易解正宗》、《繋辞醒》、《读书楼》集,纸贵一时。无何,甲辰夏先生以卒闻,闻者如失山斗。及岁丁未,先生弟居正署淸流县尹,以先生行状遍致八闽,余受而慨曰:“甚哉!”君子诚有志也,志者持之前而与生俱来;持之后不与死俱去。先生幼颕悟,六岁时,叔经历公命之句读,如行故道。初读“学而时习”、“有朋自远”两节,卽指注“明善復初”、“以善及人”句,曰:“此不可不读。”岂非志之与生俱来者耶!十二岁擅长诗古文,邑中称神童。历试俱第一,同时无出其右。嘉隆以前,八股文仅庸庸数行,非其学不赡才,不足其所见者浅也。自先生操选政三十年,兼创行书考卷,顿使意议气格日新月盛,文字之中更辟昌明,卽古之擅人伦鉴者或觌面失之。先生屡应督学聘,取士半天下,公卿誉望尽出其衡,济济颕脱之才,先生实空其羣矣。然先生名益盛心益谦,所至邮驿必具报,官司迎侯馈膳,馆舍礼遇极隆,先生亷洁自持,曾无所受焉。见上台有司,口不言公事。正色端方,乡之缙绅望而严惮,吏化而淸士化,而正民化而淳。三代直道古之矜欤,生徒鳞集重趼负笈,教以正威仪、愼言行、爱民惟世之道,一以正心修身为主。出其门者多为正人大器。讲贯详,尤善启发。尝曰:“吾儒之心,卽古圣之心。”读其书不解其义口食而浅,与岐路而僻等也。赖以阐孔孟正旨得窥阃奥,一时尊为“吕夫子”焉。闱试三中、副车,仅以明经终。叹曰:“穷通命也。”遂专以疏注教育为己任,天下翕然宗之。又闻卒后精灵不散,现身许生仙坛凡三载,续改《四书疏解》,补注《五经正讹》,所未备抄藏为枕秘者甚众。亲故咸至坛,重晤情谊如面谈,录其生前古文辞,无一字讹者。嗟乎!先生之志,其传先启后,岂须臾忘者耶!卒而现身着书復三载,殆所谓不与死俱去。是耶非耶?
典浙试委官祭觉我先生,墓有祭文。
岁壬子初夏,葛子屺瞻汤子尧文过余,忆及觉我先生,余瞿然起曰:“余岂忘之夫,吕氏读书楼,襟东海而背城郭。尝与诸贤凭眺其上,籍综古今文萃,甲乙洵宇内钜,观也经书七义。”岁一举举三日,千里毕赴,名流杂沓。一之日,鸡鸣拂砚,子夜脱藳;二之日,先生直笔不少,假引其进,勉其不及;三之日,随举六经,宣圣三大贤书,举一贯百讲,传注甚详,藉以启膏肓,获针砭者数千人。余丙戌试受知先生,嗣是执经就正,谓若文老诸生,尔改弦易辙庶有廖,余铭教不谖。先生美丰仪,衣冠甚伟,严肃中道气和蔼。贵者遇之失其贵,傲者遇之失其傲,巧者遇之失其巧。吐词庄亮,规劝交至,雅以造就人才,振兴斯文,阐明疏注为己任。自幼称神童,历试輙冠军,盛名卓绝。一时坊贾聘之操选政,兼创行书考卷。士子咸读一先生之书,世跻同文学浅者,论僻者摈弗录明于圣贤。起衰式靡者,亟公之当。世人文大兴,疏注亦揭日月而行矣。暇时应河南、山左、两广、八闽、江右、金陵,督学诸公聘大魁。(注:以下原谱缺页。)
吕贞所,讳居正。祖籍新昌人。少年时薄经生,终老牖下,不屑举子业,尝挥霍千金不为意,长援恩例入太学。旅肆中,一客失五十金,忿激自缢,其寓主怆惶亦缢。贞所急解之救,苏客泣曰:“我贷势家金今窃去,计不能生,终死耳。”卽遗之五十金实救二命。云在都时,常叩阍上书欲诛魏珰,卫卒呵止之碎其书,都人以气节比之陈东。初选晋王府典膳,晋藩每醉笞官吏。因以病辞,补选长汀主簿。时,司李守道素交觉我,公卽委署淸流县事,谢绝馈遗,决讼惟公明。有一士为怨家所陷,前令定谳语禁狱。贞所知其枉欲出之,一垣中三嘱议罪。贞所曰:“当为民雪冤,何忍令无辜枉死乎?”终出之。一载中辨冤狱数事。秩满,升王府纪善致仕。士民攀辕送境外,归装惟敝衣古书,林下二十年,旁观者惜亷吏之苦,独怡然以亷吏为乐,淸风明月,初不计来日之有无也。工楷书国奕无双,学书奕者无虚日,童子烹茶,日读史汉数张,与道义老友相晤,语以终天年。余交吕氏久不具述,述其槩以为传。(吕居正,二十八世)
学校以毓人才,所以正人心。持世道端于作师,是赖东海雍翁吕师,训台者四载矣。教思无穷,德心克广,鼓舞作兴之盛,为七庠仪表焉。凡禆我庠序者,殚力以图之,若事有贻害多士,又率先议革,惟恐后必明是非。公好恶兴文励行,俱以实心行实事,无非惠我台士者。上敬信之,尝委临海、黄岩、天台三学,篆诚重之也。临海儒啚向拘学,役催比敲朴监禁,役毙而士费倍多。吕师独言之。上台严为禁革门斗,免捶楚而多士,亦省费矣。每科岁试,凡考厂供应俱出儒啚,每人派至两许。吕师力为主持,减至每人钱许,尽革从前浮泒之苦。文宗试台时,县申抗粮,卫申屯欠,将为黜革责比。吕师力恳之,保全诸生三十余人。他若诸生事在上台,关系前程者,輙为辨雪。及已辨雪,而其人不知何自也,不可枚举。云向来学博多与有司相比,以抑诸生小民。与诸生角虽细,故亦以片纸呈学,门斗辄召之,士之垂头丧气,视学校为畏途久矣。吕师署篆黄岩,不遣门斗行一词,见邑令辄爱护诸生。向之丧气者,顿为士气得伸。凡白首老生俱云:“自幼阅学师至今,无若吕师至诚爱士者。”至其有怀必吐,论事于贵者之侧;不为屈,发言于忌者之前;不为避,总以直道不渝力持名教。今丁太师母艰,闻讣之日,接淅奔丧,无行李可检点。若遽庐学署一肩舆,飘然竟去。及门思之不置,为赋诗以赠,歌咏纪绩。并录其黄庠赠言,彚梓成集,以备采风之流覧云。(吕治平,三十一世。)
维癸未之夏,天降大疠,日杀京师人数万,骸骴积涂碍行步。藳出之城门,门者伺藳而数,以记日得千。凡九门门如之,其不得藳,溃于涂于室无筭。大内发帑金三万两,为死者棺。凡三日棺尽或健饭,行市忽仆,毙久不过再宿室,十疫九疫,十死九连,衢夹巷閴无居人,戚者过之窥其户,累累白骨不胜吊,或畏徙去。疫如故。处邻闻哭声习而不哀,道逢腐尸多不知秽,如是匝月所不至縻。孑遗者以燕京大都,会遐迩之人踵集也。于是有仁者起刺病,吕针血见则活,活亦日万数,不惮劳瘁,不取赂财。塡屦塞门哀呼拜跪,先后俄顷分别生死。仁者挥汗废食,立时四应。人得命云,厥心愉愉。于是京师元元同词曰“仙”。王侯公卿百执事及宦官妃嫔同词曰“仙”。倾动至尊,时下淸问亦仙之。曰:“凡人用心不至于此也。”余时待诏公车,与言远王子同邸寓,言远自外来呼曰:“子知仙乎?具告余。”故余曰:“非也,其卢扁者流欤。”言远曰:“甚矣!子之固也。”天壤之大,岂必皆人道乎,余唯唯。翌日走叩仙庐,究诘之病者,壅遏不得入。久之入,仙人降席迎,熟视其面,哑然笑曰:“此吾同里吕子穉修也,仙耶非耶?”子亦笑曰:“子来,吾失仙矣。”是时子吕明经,贡京师廷对毕,将南归。不忍疫者之死,留而隐其名。吕术疗人,人不识也。使子于是时吕术,要人赂立致万镒。其后京师贵人知为明经,有欲举子大用之。卽至尊亦识子名久,何难得大官,子不愿也富。与贵人之所欲,而子脱然弗累其心,故术愈神使子之心累,于万镒之富、大官之贵,有所为而为之。术虽工便于私图,分营而不一效,未必至是。夫仙之为仙,大约无累之人为之也,则谓子诚仙也亦宜。明年京师陷,子出险涂徒步归,使子卽有万镒之富与大官之贵,斯时亦安在乎。比年来并子举明经者,某李于郡,某牧于州,某令于县,热可手。而子贫贱如故,吕无累之心,施药武塘长水间,汲汲攘病无异京师。时也术益神矣,庚寅秋日,不忘故人,枉道梅溪访余,涌莲僧舍,方具食,有客至,过问子何人?余笑应曰:“此言远,向者所谓仙是也。”
刻峭侣柳,雄徤侣韩,极有神气文字。范文白 评
(注:吕穉修,即三十世吕文宪。)
炎帝神农裔兴周勋业高 祖 德 培 深 本 孙 枝 发 远 条 簪 缨 垂 奕 禩 诗 礼 慕 贤豪治 心 惟 道 立 志在仁丕承家学 克保 大伦 佑启 昌 祚 可 以 永 遵
这是新昌孝字余姚迁海宁、崇德派的字辈。共五十四字,自唐浙东道节度使吕延之(一世)起用。
父母不可不孝。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自三年怀抱,一闻啼哭,抚摩在手。稍长卽延师就学,凡饮食、衣服,教训鞠育,早暮无间,及至婚配,终无放心之日。而为子者,不顺乎亲,不率其教,眞逆子也。尚其承欢养志,求为显亲扬名而后可。
兄弟不可不爱。兄弟卽有,不是要看父母面,思及同胞二字,便不忍相争。父母没后,偶起一占便宜之念,或欺弟欺兄之语,卽如见父母,悚然自警,便不敢相欺。弟兄同心协力,则家业易成,外侮不至。
叔侄不可不顾。每见叔侄,各分尔我,贻笑旁观。果能事务代理,语言代答,外侮代解,一应门户事,不致彼此推诿,何等一心相顾,自然振起家风。
夫妇不可不协。日同飱、夜同衾,反目闘气,成何体面?儿女看何好样?僮仆有何敬畏?甚至坏器物、废纺织耕读,不若消融忍耐,和合成家之为得也。
妯娌不可不和。每见妯娌,一经相争,便致时为喧闹。隔壁呵犬骂婢,此卽关心接口,其夫各为其妻,以致弟兄参商,不为田财,空自忿争。语云:“夫为妻纲”,当各制其妻,化为一堂雍睦可也。
教子不可不读。祖宗世传儒业,士之子当恒。为士衣冠,何等雅饬,诗礼何等淸高。况子弟十五以前,无他事可习,不如专教读书。虽无骤显,久后必有振兴。
教妇不可不贤。凡娶妇而贤,固家门之幸。倘有不淑,则姑之待媳,夫之待妻,必日渐陶融。使逸者勤、费者俭,悍者顺、多言者谨,无礼者有规。姑为妇之仪型,夫为妇之视效。正家者,当从教妇始。
婚姻不可不择。嫁女不论聘礼,娶妇不论奁资,只择诗礼世德之家。女得佳婿、男得贤妇,足矣!
家业不可不守。祖父千辛万苦,挣得一分基业,子孙荡废,而不惜祖父千思万虑创得一分门(“门”内“眉”,即“楣”),子孙败坏而不耻。故富家子孙,须晓得祖父勤俭铢积寸累所致。为公子公孙,须晓得祖父读书锤心呕血所致,便知自守矣。
父母不可不葬。子孙安居寝室,而亲棺暴露,于心能无惶然乎?当求亲骨万古久安,不得草率从事,亦不得蹉跎岁月。
祭祀不可不诚。子孙朝夕饮食,俱先人所遗。止此岁时一祭,不思丰洁告虔,眞不敬不孝也。先人音容已杳,惟祭时一接,当尽如在之诚俨。若面对先人,不得虚文从祀。
居官不可不忠。凡大小爵禄,俱君(时代不同了,“君”应改为“国”)恩也。一受厥职,必思称职以报君(时代不同了,“君”应改为“国”)。淸操爱民、鞠躬尽瘁,皆忠君(时代不同了,“君”应改为“国”)也。倘贪污虐民、患得患失、以负厥职,必致身名俱败,贻玷祖父。尚其愼旃。
职业不可不专。士、农、工、商,各有所务。若佚游闲放,身心都无管束,必致习为不善。
用力不可不勤。男耕女织,必夙兴夜作,则布粟有余。父诵子读,必时习时敏,则学问可精。若偷安怠隋,则田蚕薄收,儒业无成。
用财不可不俭。起家之人,日用必俭,渐致赢余。一日省一分,则积少成多。一冬夏省衣服两许,一宴会省酒肴两许,则终身所省必多。若每日侈用,每事浮费,必致鬻房产不得食用而后已。
交友不可不严。往来俱正人,则得闻正言、得见正事。若卑謟奸诈之人往来,则诱之淫荡、佐其构闘,荡家丧身,大率由此。
官讼不可不禁。有飞殃牵累者,愈当隐忍推避。若忿激出头,则诬陷愈甚。切勿受贪昧、问官扛幇讼棍之害。卽有租债、逋负、田产争竞,当自理谕淸追。至于言语凌辱,不妨含忍,切勿轻发讼端。万不得已鸣官,有人讲解卽止,切勿终讼求胜。
人过不可不隐,只宜隐恶扬善。若称人之短、暴扬过失,不惟招人毒恨,抑且自损厚道。
言语不可不讷。居家不讷,卽兄弟、夫妇易致相争。处世不讷,卽交友、邻里,常招嫉怨。
精神不可不惜。人生如沟水易涸、灯油易干。一经纵欲消耗,小则疾病,大则丧身。
阴德不可不积。人有患难,卽思拯救之。人有饥饿,卽思济活之。遇有诬枉人者,为之表白。遇有筭计人者,为之解散。从一点不忍之心,随地行其方便。不求人知,阴功日积矣。
借贷不可不愼。不足时只宜苦守,不得轻为借贷,将田产典没他人。卽已有余,只可置产,切不可放债,或遭逋赖、或伤亲情。
完官粮不可不早。此是自己分内事,迟延有何便宜?一经拘拿,便口舌多费,并有见官不测。谚云:“若要宽,先了官。”最为要务。
御僮仆不可不恕。若幸得富贵,当戒戢奴仆。不使逞势敛怨,至于朝夕役使、或力作田亩、或负担追随,当惜其饥寒劳苦,毋輙加捶詈。若宽恕以御,自得效力归心。(时代不同了,“僮仆”、“奴仆”应改为“佣人”)
待邻里不可不宽。彼与我居相比,出入相见,解劝最易,生非亦易。若以意气相凌,彼虽一时含忍,而心怀嫌隙,急难决无相助,暗中必遭耸构。
敦宗族不可不亲。凡友谊数年,一变亲情,隔世卽疎。惟宗族,天地同休。虽住居遥隔,若一相遇,则为弟兄、为叔侄,契洽必异他人。况同邑往来无间,必多夹持扶助之益。
第四谱:吕氏续谱(谱名不详),圆谱时间约清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手抄本(未付梓,据悉曾抄有几套),盛家桥北支三十九世丕时公等所纂。已知盛桥禹年、梅卿,丁桥南樛,参与采访。此谱毁于文革,现尚未找到此谱。
从来世有事异而理同者,莫如史与诗以及谱夫。史以考古而征今,诗以劝善而惩恶,犹谱以识源而知流也。故史书君臣、父子为善为恶。诗载家国天下,孰正孰邪。犹谱之纪纲,祖孙、叔侄有贤有否也。岂得曰“贤者吾祖父、吾子孙,而不贤者非吾祖父、非吾子孙耶?”惟见祖父之善言懿行,则爱之、慕之、法之、效之。其损节败名,则去之、弃之、鍳之、已之。将使愚不肖者可化为圣贤,而无遗羞于前人,至使后之讥刺也。所以兴于诗曰“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而读史者曰“监古不远”。一如阅谱者之不但识其源流而已。至若他支之谱,有贤无否,卽知世系非眞,安得谓隐恶扬善,直在其中。拘小节而失大体,乌足垂后世,使之光前而裕后也。兹余家世系,自神农迄于汉晋,其间之贤否,昭然不爽,确然可据,并无一毫蒙昧不犹夫。诗之有贞淫得失,史之有忠孝奸佞者耶。是为序。峕:
后晋天福六年春三月,招讨使转兵部侍郎,卽名天福侍郎院派,裔孙:琦,字辉山,题于济美堂。
(注:兵部侍郎吕琦,即吕延之七世孙,吾族嫡祖。)
尝思混沌以前,天地未名,何有人世?迨盘古辟乾坤,三皇起政教,有巢氏构木,燧人氏烹餁,伏羲作书契,首姓氏通媒妁,以礼为婚娶。故余家世系、序次、纪传,断自炎帝。如水之有源,而木之有根也。昔晋安帝使李将军寻求遍访,诸书火灭。凡圣经贤传、诸子百家之记载,尚有鱼鲁混讹、前后互错。何况家乘,无有差谬?余今通阅梦奇、琦、咸休三公,俱系五服兄弟,分为三院。侍郎院派谱系,皆以唐延之公为近支始祖。迨余先人,邀天地之福、祖宗之灵,生我蒙、宪、亶、寘、定、雱昆季六人,遵父命分为后吕、前吕、迭石竹吕、中吕、南吕、北吕六派,而使后嗣各识其渊源。今再辑谱系,何可以不知妄作哉?所以,与诸昆弟商修谱系,仍推唐延之公为始祖。此犹述而不作之心也夫,故特弁之于首。时:
宋绍兴二十七年春三月上澣,后吕裔孙:蒙,字仲晦,号文正,题于新昌之水心阁。
(注:吕蒙,吕延之十四世孙,新昌三世祖,孝字派,吾族嫡祖。)
山发昆仑 布列九州 水宗四海 各有源头 万殊一本
余乃姜姓
武王锡爵 封于营邱
康公七世
佐汉高祖 入关有功 封信阳侯
爵封中水 荫袭延长 子夷共侯 霸尚书令 娶王殷女
葬于掖城 乃生二子
子肇别驾 生子曰虔 魏徐刺史 侯封万年
翻袭父爵
鹄子行均 东平郡伯 孙十刺史
雄生三子
御史延之 开元进士
温恭俭让 四派以分 衡州刺史
让生三子
温子曰鎭 孙项刺史 因官莱州
长兴一院 谱系分张 龟图龟祥 南府北府 龟图号南
文靖五子 公著为雄
次曰希绩 朝议崇封 季曰希纯 待制以终
夫人王氏
宋文为鉴
休户侍郎 仕于后周
遭奸谪贬 卒于虔州
守光篡弑 诛夷苦楚 生子曰琦 年方十五
大德难酬
操戈伐蜀 四方平定 幼乃讳端
女适宗室 四子登仕 曰藩曰荀 国子博士 蔚补中舍
蔚生子玖 客居永康
谘登进士 讷为五儿 讷弟曰诲 为第六支
生子由仁
诲字献可 人中之彦
有子四人 长曰由庚 由礼由圣
诚知袭庆 死节膻腥
诏加三官 二子荫承 书名国史 千载光荣
建炎南渡
乃生三子 集为长房 其仲其季
娶剡吴氏 孀居无损 生有六男 英敏奇特 房分孝友
亶号睦房 前吕是宅
母封安人
璟生全之
幼弟声之 继兄登第 元之二子
阶授郡马 光荣闾里 暹弟名迁 一子应举
佥判南康 官阶奉议
通赠朝散 子官褒奉 纲其长子 绍定进士
累官农卿
地名平水 秦望当阳 一子正己
扬远明远 叔仲二房 季名昭远 曾守武岗 光远长子
渊承祖庇
景山胄监 景阳郡庠
彭徙山阴
倬居东阳 一子绍义 善饮能诗
定夫友之 业儒未试 凡兹诸吕 公侯之裔 虽各散处
三院分派 一时称异
列卿侍从 难以数计 阀阅之盛 冠于当世
评事南来
德虽不肖 颇知敬爱 常念诸宗
称谓莫知
厯五百年 合十九世
毋卽慆淫 毋流邪佞 诵诗读书
如尔罔念
豪杰之兴 不待文王 自我作祖
余辑兹谱 日征月迈 祖功宗德 文献备载 展卷一观
宋宝佑四年
(注:吕渊,新昌吕亿六世孙,吕绍庭玄孙,吕延之十七世孙,新昌迁会稽平水派。)
客有持宗谱而问予者,曰:“宋理宗时,龙图学士吕渊,由新昌而徙居于会稽平水,修其宗谱及谱成,而学士詹骙题其卷曰‘三院华胄、四相名家。’夫所称四相,则正惠公端、文穆公蒙正、文靖公夷简、正献公公着是已。若所称三院之胄何也?”予应之曰:“不佞固三院之耳孙,由新昌徙者也。学士修谱以唐之御史中丞、浙东节度使延之为始祖,以为延之而上,其世次未可详也。延之旣有名于唐玄、肃二宗之时,而其子渭又贵为七州刺史,赠尚书、仆射,有温、恭、俭、让四子。温之孙曰顼,顼之孙曰梦奇,于后唐长兴中为户部侍郎。恭之孙曰寿,寿之孙曰琦,于晋天福中为兵部侍郎。俭之孙曰贞,贞之孙曰咸休,于周显德中为户部侍郎。梦奇也、琦也、咸休也,皆仆射渭之五世孙也,而官乃同为侍郎,但一仕后唐、一仕晋、一仕周,相前后仅十余载,而代已三易,乃各以其逢主之年,分为三派。故梦奇之后则曰‘长兴侍郎院派’。而梦奇之孙,则有文穆公蒙正。蒙正之侄,则有文靖公夷简。夷简之子,则有正献公公着。公着之孙,则有尚书、右仆射、东莱侯好问。好问之子,则有直学士院、文靖公本中。好问之曾孙,则有国吏院编修祖谦,而长兴之派远矣。琦之后则曰‘天福侍郎院派’。而琦之子,则有叅知政事、赠侍中公余庆,司空、赠太师、中书令、正惠公端。端之孙,则有御史中丞公诲。诲之子,则有袭庆知府、死节公由诚。由诚之子,则有大理评事公亿。亿之孙,则有孝子蒙,又有显谟阁学士正己。正己之曾孙,则有龙图阁学士渊,而天福之派远矣。咸休之后则曰‘显德侍郎院派’。而咸休之孙,则有太常博士、赠侍郎公通。通之子,则有比部郎中、赠太子太保公蕡。蕡之子,则有仆射、赠太师、宣国正愍公大防,而显德之派亦远矣。”客乃叹曰:“吾今而后知吕氏之所以三院称也。然仅称四相,则亦有未确者。”予曰:“何居?”客曰:“正献公公着与正愍公大防,皆仆射渭之十世孙,御史大夫延之十一世孙也。正献与正愍盖鴈行之兄弟,而同于哲宗朝拜相,其相去仅数载,高宗时又有颐浩以贤相称,乃延之第四孙让之后也。詹学士题谱,不曰六相名家,而曰四相何哉?今公乃三院耳孙,由新昌徙秀水,幸遇明天子,以大学士翔于殿阁,将炳然以相业显名。然则公家之谱,题曰七相可矣。”予曰:“公虽知宋有六相,不知相唐而以肃谥者、更有諲也。”客笑而去。予乃于宗谱前,述其与客应答之详,以示子孙茫然而不知有三院之祖派者。
天顺四年春日书
谱以传信,使子孙之识其祖。如木之根、水之源,使子孙之亲其族。如木之枝、水之派,予辑谱,自都督公崇嗣以下,无一代绝续者。某生某,昭然可识其祖也。若都督以上,勿可考,予何敢远溯焉。自温、恭、俭三支以下,无一代牵合者,某自某,又昭然可亲其族也。若三支以外,勿可考,予何敢旁及焉。
畵小图,一自予恭太公以下,则加“讳”字以别之,识所自也。
纪传亦止,予直下之祖,然无事可见者,仅存世次而已,勿敢赘一词也。予何敢欺吾祖,以欺后嗣?
自唐都督公崇嗣生延之,为御史大夫、节度使。延之生渭,为七州剌史。渭生温、恭、俭、让,而四派以分,迄于今繁衍不衰。恭,卽予之始祖也。恭之孙曰寿,寿之孙曰琦,于晋天福间为兵部侍郎。而温之孙曰顼,顼之孙曰梦奇,于后唐长兴间为户部侍郎。俭之孙曰贞,贞之孙曰咸休,于周显德间为户部侍郎。若三人者,俱五服昆弟,而官同为侍郎,所以,吕氏宗谱旧有“三院华胄”之名。后嗣亦以其逢主之年,分为三派。故予琦太公之后,则曰“天福侍郎院派”。而琦之子,则有叅知政事、赠侍中余庆;司空、赠太师、中书令、正惠公端。端之孙,则有御史中丞诲。诲之子,则有袭庆知府由诚。由诚生评事亿。亿之孙,则有显谟阁学士正己。正己之曾孙,则有龙图阁学士渊,是皆天福之派也。至若梦奇之后,则曰“长兴侍郎院派”。而梦奇之孙,则有文穆公蒙正。蒙正之侄,则有文靖公夷简。夷简之子,则有正献公公着。公着之孙,则有尚书、右仆射好问。好问之曾孙,则有国史院编修祖谦,是皆长兴之派也。咸休之后,则曰“显德侍郎院派”。而咸休之孙,则有太常博士通。通之子,则有比部郎、赠太子太保蕡。蕡之子,则有仆射、赠太师、正愍公大防,是皆显德之派也。
自评事公亿生三子:曰集、曰绍庭、曰绍彭。自集太公生六子:曰蒙、曰宪、曰亶、曰寘、曰定、曰雱。予为蒙太公之后,则长支也,今新昌所称“后吕”者是。若宪之后,则次支也,今新昌所称“迭石里竹”者是。若亶之后,则三支也,今新昌所称“前吕”者是。
自正惠公四世至评事公,徙新昌。自评事公七世至璞太公,而迁余姚。又五世至予祖乐闲公,而迁海昌。璞太公与石氏争墓地,石氏横贿官,构讼欲害公,遂潜避余姚。时已六十矣,挈其子思贤、思愼,孙克孝、克友,相携偕隐,又相继而卒。秀山、秀泗,零丁孤苦。乐闲公馆于海昌,仅十有七岁也。故虽五世居余姚,其间仅数十年耳。乐闲公,讳昌。
予少时两归新昌,堪舆家云:“余祖墓飞砂秀异,子孙迁外者必贵。”予一支自迁徙以来,从无失德。今子若孙及弟侄軰,庠序森然,幸勉励以钟祖墓之灵气。
栖水族侄水山[注①],才思不羣。常言其祖东谷公墓,水深土厚,必产异人。又欲与予共修《三院宗谱》。今水山久留都邸,予亦有志而未遑也。倘予后嗣有能振起家声,其归奠各祖之基,修吾宗之谱,弗使吾祖有湮没弗彰之。子孙是则,予之志也夫。
秀水、语水、嘉善,或为文穆公之后,或为正愍公之后,或为正惠公之后,水山常欲兼而系之。予谓:“宗族繁昌,大费联合,若有遗焉,谁非三院之裔?其失之也。若欲博综,则序次亦难秩然详备。莫若以予正惠公、评事公之后亲支合为一谱。其余族则举现在甲科、明经、孝秀,订一名号,序录叔伯与叔伯为軰,昆弟与昆弟为軰,子侄与子侄为軰。其名号之下,则注居某地、出自某派。旣无图系之多而难成,又可使子孙之名分定而不紊。庶几,吾族可与天地久长矣。”
按旧谱载:德宝老年无嗣,抚恤秀山、秀泗。秀泗因国初兵乱兼争产夺继,先移至海昌。后秀山之孙,亦移至海昌云。余少时,余姚叔向荣,曾至予家,索阅旧谱。自言六世祖贵义,生德玉,因国初编审户版,悞吕为李,所以五世姓李。德玉与德宝,为嫡兄弟。不知何故?海昌相传秀山公曾为德宝所抚。向荣为予叔行,今少宰讳本卽其孙。则少宰是予侄也。
吾族世居新昌,近服自郡马暹太公以下,远服自评事公以下,发祥最盛。侍郎公讳献,为予七服之叔。廉宪公讳昌为予十服之曾叔祖[注②]。而工部公凤,为予七服之叔。进士大川,为十二服之兄。今侍御光洵,则十四服之侄也。予故述其畧,以俟吾子孙之识所本原,而知厥支派者。时嘉靖四十五年,吕鏊卧病谨述。
注:海昌吕氏谱,为秀山公玄孙、二十六世吕鏊公手订,是吾族迁海宁后第一谱。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中也有此序的一部分。
注①:“栖水族侄水山”,有误。查栖溪谱:二十五世吕需,号水山,鸿胪寺卿。应是族叔。
注②:“曾叔祖”,有误。吕昌是二十四世(新昌十三世),应是叔祖。
尝思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荣枝茂,源远流长。故千山拱岳,苍翠争耸,万壑朝宗,汪洋莫御。此天地之自然,人事之定则也。吾吕氏始开国于青齐,继占籍于东平、河东之后,三院传流。赵宋之时,六相继治,洛阳鼎盛,几地簪缨。南宋以来,星罗棋布。洎乎大理公讳亿,赘居新昌,孙枝畅茂。至七世孙讳璞,唐御史十九世孙,宋郡马暹之后也,隐居余姚,诞生三子:长思贤、次思慎、三思诚。而思贤之孙秀泗、秀山、秀泽。秀泗公贸易海宁,后迁敌塔。秀山之孙讳昌,因叔祖迁宁,即就馆于大东门吴氏而赘焉,以明经任莱芜知县。秀泽之孙曰聚,从洪武军,运用得功,宣德二年谋调海宁卫千户,遂居城中之吕衙巷。思慎公以货殖起家,由德清而徙居崇德,有孙二人:长信,赘邱汇达仁邱公女,即余之五世祖也;次任,其孙曰宣,赘后洋沈氏,世居后洋。思诚公自幼育于舅氏李提举家,因号慕李,登至顺庚午进士,官至御史左丞、国子监祭酒。其孙讳熙,洪武二十七年进士,任礼吏二部少傅、尚书,生子曰盛,因建文出亡,不乐仕进,访道虎林,馆于崇德,卜宅于骑塘之北富兜,得与我五支宗人聚族而居,往来亲睦也。及后,枝茂丁盛,族大谊疏。无论新昌、余姚,未能联合。即海宁、崇德诸支,亦各亲其亲,各祖其祖,谱不统修,盖已久矣。余每计及而王事鞅掌,未遑如愿。丙戌之秋,宁邑叔祖伯通、叔东城,正有重辑宗谱之役,邮示索序。拜读之下,见其统列宗图,条而不紊。散载各支,昭而不爽。先后相承,脉络分明。后之阅者,可以考某支之所以盛、某支之所以衰,寓褒贬于隐微之中,亦敦本务实之至意也。是谱之辑,其有益于吾宗者不小,即余未逮之志,亦可以藉此而大慰矣。
万历丁亥春日[注]谨序
注:落款“万历丁亥春日”,存疑。“万历”两字,是否《檇李文系》编者所加?还是吕希周原文?现无从考证,不得而知。此序是吕希周在任时写的,有资料记载:吕希周在嘉靖末已居乡。据此,若为“嘉靖丁亥春日”,更可信也。
吕希周,字师旦,号东汇,嘉靖丙戌进士,任吏部文选郎中、右通政、两广都堂等职,崇德邱汇二十七世。
宁邑叔祖伯通,即秀山公曾孙、二十五世吕伯通。
叔东城,即秀山公玄孙、二十六世吕鏊,字东城。
“浙西吕氏续谱序”一文,摘自《〈檇李文系〉选辑·宗族》。此文应是海宁第一谱的谱序之一。在历史上,杭、嘉、湖三府,称浙西地区。
辑谱之要:不详辨其世次,则必致混淆,而不采择其行事,则无可仪型。此辑谱,所以难且慢愼也。然非虚心谘访,舛谬时有,遗漏滋多。今有人出外一世不返,则其更名转徙,子孙有无?家人莫知矣。况族人乎!平必详为搜核,不使有误。然徒载空名,无所取义,卽泛假。遗文、诰勅、墓志、传记数篇,亦繁而无益。平必择其事之,足为仪型者载之。余家自新昌迁寕以来,前此东城公所手订世次,井然无攀援附会,斯为传眞之笔。今又征考四十年,方敢序其世系,而录其行事。于祖先取其可师可法者,吾愿族人之师之法之也。于宗族取其可慕可效者,吾愿族人之慕之效之也。若者功建朝廷,若者绩垂民社,吾何以勲业不彰也?若者纪载史策,若者祠祀春秋,吾何以没世不称也?若者孝友着家庭,吾何以有歉子弟也?若者惠泽施乡党,吾何以负惭邑里也?若者高风峻节,吾何以不免流俗也?若者博学著书,吾何以自甘浅陋也?若者登贤书、若者捷南宫,吾何以失显扬、长贫贱也?若者世箕裘、绵堂构,吾何以寡诒谋、鲜余庆也?吾族果能奉为仪型,则不难与祖先踵武、与宗族媲美矣。凡我奕世后昆,皆能法而效之,何虑不发祥悠远也哉!故于行事所采辑,尤具有斟酌而深思焉。自高曾祖父虽迁,而与族不旷。平于丙戌童年,幸进在会城,先君引见诸父、伯兄,嗣后闱试必假寓,密迩欢洽弥月。加以每岁或至省、或至舍、或赴馆、或赴任、或赴公车,音问常通,情好不隔。缅想四十余年族谊之贶,予笃且渥矣。新昌栢庵叔、大昭弟,为最亲。若叔祖让荣、水因,若诸叔尔振、子迓、鲁园、载璋、尔英、彛重、旦復、届远,若诸昆弟梦轩、五端、德宣、孟嘉、公度、五偹、云次、广平、奕昭、宫生、震侯、季闲,其诸侄则莫若适周、应占、棐忱、乐只、聿修、伯让、帝臣、开子、惟寅,诸侄孙则莫若奕封、昆季,皆视予谊若同室。他如通往来者又多也,余姚叔裁之、幼陶为最洽。若叔祖瑛田、楚白,叔沛之、吉文、岑梅,兄谪名,弟上律、如公、彦衡,诸侄行则鼎卿、紫郊、子翼,皆视予契若同堂。他如相会晤者又多也,栖水丹羽叔、翊令兄为最厚。若诸兄弟则雪茹、荫秋、建侯、修之、美叔、殿宣,若诸侄则山浏、德升、旭昭、以聚,若诸侄孙则楚衡、季平、士衡、渭英、思兼、云绮,皆视予亲睦不渝。陡亹见五叔,相待之厚,数十年如一日。而燕翼、壮其、书衔、文右诸弟,皆视予和协无间。至若诸暨祖忠穆,金华祖东莱,永康、龙游同祖正惠,及语水之情谊不踈。平欲修綂谱,因浩繁难成,故止就海宁秀山公三房及丘汇、后洋共五支,辑为一谱。新昌、余姚、徒亹,则总载世系。栖水、石门,则列其名号,而宗族昭然可覩矣。平念先世遗训:“子孙不发,不许归见祖宗。”何意辱?膺台郡广文,道由祖籍,如游子之归,而家人欣喜,卽引拜宗祠、谒祖墓。凡为叔侄弟兄,深情聚首,日轮数主人,欸留半月无倦容。迄内艰言旋,吾后吕少长咸集,偕平拜别祖墓。更为牵衣裾、匿行囊挽留,眷恋不忍言别。大昭又手作祭章,约通族致吊先慈,噫族谊之敦,他姓所未有也。愧平终老牖下,有负先世之遗训,辜族谊之殷懃。不及报德宣、孟嘉、公度、云次、五偹、应占、适周、棐忱、乐只、奕封诸君,并无以报我栢庵叔、大昭弟也。望我后嗣常如四十余年敦睦,则祖先在天之灵,必有以欢然相慰。若斯谱之成,则兄文熊、弟才三、侄子云、允恭、季良襄助为多,非余一人之力也。
康熈三十二年中秋日,题于学古堂。
(注:吕治平,邬桥隆兴港三十一世,秀山公后裔。)
恭惟老侄,才擅殊尤,学崇淹贯,行修志笃。乐与贤哲为羣,则古称先不屑近今为伍。史才可推柱下,博雅不让龙门,允为当代所钦,况兹一族攸赖。捧读台翰,大慰素心。以睦族为怀,以辑谱为任,爰思启后,以承前用,能合散而为聚,光扬家乘,大振宗风。惟水有源,如木有本。源远流长,纵百川万壑,而总属一源。本深枝茂,卽繁条丛叶,而同归一本。在孝子慈孙虽迁居,而聿念尔祖;在仁人君子顾散处,而益爱其亲;倘有薄视远支,卽为斩绝先嗣。故一发一肤,皆端太公血脉所分,万手万足,俱集太公精神所衍。未有外弃祖宗之发肤,而不收先代之手足者。彼武襄之不附梁公,于今为烈;崇韬之远托,子仪自昔贻惭。近世攀藤附葛,不耻他父他昆混李同桃。罔念吾曾吾祖,是所当严曷容稍滥。若吾吕唐节度而下,班班可考。迨宋评事以来,凿凿无疑。卜居新昌,支分前后,鎌太公生璞、生珙、生琼。璞太公自新迁姚、迁寕,乃文安仅以祖珙而復姓,骤焉刻谱,新昌因之再辑,而相仍忽矣。参稽嗣后四世之内,百年之中,往来最密,考核最详,方知鎌太公实生三,璞太公行实居长。卽姚江叔祖、伯叔之軰,俱有考正改录之书。思孔氏世居曲阜,分派衢州,虽地殊南北之隔,尚爵均博士之传,揆之太祖总属,苗裔自当正其舛讹,亦復补其遗漏。仆因道由台任,得以拜谒宗祠,兼之迫促,行期不获。躬亲芝宇,耿耿寤寐之思,怅怅渴饥之望,幸老侄留心采辑,助瓜瓞之绵绵,坚志成编。助螽斯之振振,赖孝思之维则,实垂裕于后昆。肩此弘钜,传之久远,则太祖幸甚,阖族幸甚。
(注:新昌老侄沃之,即新昌睦字派二十一世吕作心,字沃之,吕延之三十二世孙。)
族有谱而不溯其渊源,则人之疑信将半。吾吕列代世系昭然,始自延之太公,分为四派。唯恭太公传九世,迄于新昌,始祖讳亿。有弟倬,则迁东阳。亿之伯祖名说,则迁龙游。亿之子绍庭、绍彭,又迁山阴、会稽。而其在新昌与徙余姚、海宁,则皆亿太公长子讳集之后也。自予东城公辑谱之后,久而未续。古来亲亲之道躬行,君子未有不以根本是务者。若求仁民爱物,而不以亲亲睦族为事,毋乃所厚者薄,而先失其本乎。葢人命于天、传于祖,敬天莫若亲亲,亲亲卽所以敬天也。尊祖必须合族,合族卽尊祖也。是故进修之士,由事亲以至知天,明乎天亲之一理。尔若本来宗祖,昧其从出,罔识其所分派,譬诸草木尚有根株,宁以人类而不若草木乎。虽然世远则湮、族分则离,或沦于贫贱,或迁于遐方,不免亲者疎、疎者远矣。传之代久,子孙式微者,不记祖先之名号,不传支派之源流。而富贵者,又族谊澹然,由是祖日久而,族亦日远而益矣。不知祖而孝思没,不知族而爱敬弛。无论迁外者漠不相关,卽同邑者亦必视同行路。名分混淆,尊卑失次,小加大强,凌弱疎间亲者,往往而有此伦薄所由滋。而《角弓》之诗,所以叹也,予窃以为虑。念吾祖迁海昌,家各散处,恐散轶旣久,必致觌面不识。故家大兄,四十年苦心纂述,定亦急为襄助。然各支之名字,必共为搜罗。刻费之多寡,必公为议派。若高明有志者,安坐旁观,则事必难成。再踰一、二世,子孙忘其一本,是谁之过哉?幸不惮劳苦,出而共事。庶几,宗谱易成,曷胜翘企。
注:吕治定,即秀山公后裔,字才三,号讱庵,邬桥隆兴港三十一世。
文师,即秀泗公后裔、敌塔三十世吕彪,字文师。
始旦,即秀泽公后裔、吕衙巷三十一世吕旭,字始旦。
闻之天子,则有玉牒。自公卿大夫以及士庶,则皆有谱夫。谱所以昭信纪矣,实重本笃亲,不忘所自也。使支派攸分,或迁徙、或流居、或赘继,非笔而记之,将数世以降,茫然不知祖考之由矣。所以家谱之作,于迁析之初者,诚亟而作。于蕃衍之日者,尤不容缓也。心尧常深此念,自康熙己巳至癸酉岁五载之间,与邬桥雍时、才三两叔,及邱汇文熊叔、子云兄,互相搜集旧谱。追考太公以膺扬之烈,佐周封齐,因田和篡国,迁居于海濵。厯汉晋五代间,世有名卿。至唐左监职名雄,家世河东,生三子:崇礼、崇粹、崇嗣。崇嗣生二子:延之、从之。延之生渭。渭生温、恭、俭、让,四派以分。恭太公五世孙曰琦,于晋天福间为兵部侍郎。其次子正惠公端之五世孙、大理评事公亿,始居绍之新昌。亿太公八世孙璞,携子思贤、思愼迁余姚。思贤三孙:秀山、秀泗、秀泽,其子若孙相继迁海宁,世居海宁。思愼初贸易德清,迁崇德。子克友生二子:长信、次任。信赘邱汇邱氏,世居邱汇。任生德芳,德芳生宣,赘后洋沈氏,世居后洋。观厥由来,五支流派,皆出璞太公之后,所谓本一而枝分也。今之重辑,延之公以上,追至太公,数十世不无缺略,世次不敢牵合。延之公以下及余孙辈,凡三十四世,某生某、某生某,世次昭然不乱。汇序一集,爰付剞劂,以垂后世。俾后之子孙,知祖宗之来因,支派之无紊。虽迁徙、流居、赘继,异地散处,按谱可稽。而自前及后,森然雁序,无一世之有遗漏者,不见吾族之能识一本之亲。不然,世远各迁,遇见宗族,视为外人,同祖目为陌路,则亲者日疎,而疎者日远矣。是以共相斟酌,于其间惟取我海宁璞太公后五派之分者辑之,以笃亲亲之谊也。若夫新昌、余姚、山阴等邑诸族,亦皆亿太公之传。然族大人繁,难以尽同。不过仅存一、二,明其同源而已。至于温、俭、让三派之裔,遍居天下,更费连合,亦第传其以下十余世,知皆同为延之公之一派耳,夫是举也。心尧虽同其事,而海宁三支,雍时、才三两叔成之。邱汇、后洋,文熊叔与子云兄之功居多,尧何敢与焉。后之子孙,有志孝诚,能载辑以继不朽,此更心尧之所深有厚望也。
康熙癸酉六月六日,谨述于西园草堂。
注:吕心尧,字允恭,号陶山,后洋三十二世。
邱汇三十一世吕梦得,字文熊。
邱汇三十二世吕金榜,字子云,号殿传。
伯益为神农裔,佐治虞廷,锡封于吕,易姜姓为吕姓。延及夏商,代有典废。我太公起家东海,秦汉之世,或徙北平、或居彭城。至魏晋,东平侯名虔,受封东平,而郡以传焉。累世而降,唐浙东节度使讳延之公,承业河东,生君载公。公后四支,瓜瓞繁衍,所称“三院华胄,六相名门。”诚河南望族也。天福院一支而下,太保正惠公之孙,为都谏献可公。献可公之孙,为大理卿大章公。北宋之末,从至浙东,卜居新昌。代传七世,我枢密驾南公,始自新昌分居嘉郡。经南宋、元、明,厯五百余年于兹矣。其外,新昌分支,有迁会稽者、有迁余姚者、有迁海昌者。海昌一支,系璞太公之后。璞与驾南公为兄弟行,因嘉郡以驾南公为始祖,刊刻世系不及备详分支。揆诸追远之思,实有未尽。今春,余至海宁同年顾君潄六家,言及伊乡有新昌派吕姓一族,因过访之。晤继道及贤阮、綮庚,出其前朝所刊宗谱,见有我祖文懿公序言一则。
嘉庆十八年岁次癸酉夏五月
注:三十五世吕光崟,淳安训导,系新昌孝字迁秀水派后裔。
继道,即盛家桥南支三十五世吕敬承 ,字继道 ,号昂霄。
綮庚,即盛家桥北支三十六世吕兆 ,一名綮庚 ,字嘉美 。
溯我吕氏渊源,由于炎帝典礼,命于虞廷。尚父鹰扬,齐桓倡霸。炎刘之初,父子封侯。后汉之时,万年锡爵。虽源流约畧可追,而世次未易脗合。至唐御史延之公,家世河东以来,温、恭、俭、让四派以分。三院华裔,散居海内者久,已如星罗而碁布矣。昭穆相承,厯厯可溯。万殊一本,凿凿何疑。我天福院派,乃恭太公四世孙琦,仕晋天福间,为端明殿学士,世居幽州。诞生二子:长余庆,鎭南节度使;次端,谥正惠,户部侍郎、同平章事。余庆公之后,迁居山西。正惠公孙、进士、兵部员外郎诲,徙居开封,与文靖公夷简同朝济美。诲太公四子:由庚、由圣、由礼、由诚,俱登仕籍。由诚公因金人之乱,转徙靑州,官知袭庆府。康王遗军济阳,由诚公竭力馈饷。金兵百道攻城,御守被害,恩荫二子。大理寺评事亿,赘居浙之新昌袁雪堂为馆甥[注],遂世居焉。弟傅,后迁蜀之遂宁。弟倬,入太学,居东阳县。亿太公生三子:绍曾、绍庭、绍彭。绍曾公名集,赠都指挥,合葬杜潭山,墓生祥笋,钟灵毓秀。生子有六,分为孝、友、睦、婣、姙(“女”+“任”,新昌谱为“任”)、(“女”+“血”,新昌谱为“恤”)六派,蒙为长房。曾孙暹太公,娶理宗之妹,荣居郡马。暹子鎌太公,悯宋室之衰,隐逸山林,是生三子:名璞、珙、琼。时有石姓恃势豪横,欲僭我家墓地,璞太公力辩不能屈。石姓不悛,欲害公躯。遂保身,与弟偕避余姚。珙太公家于余姚,其后科第森林。琼太公后仍归新昌,卽今之后吕派是,亦衣冠奕世。吾璞太公以下,次子思愼公,贸易德清,后迁崇德,为邱汇、后洋始祖。长子思贤,传孙秀山、秀泗、秀泽。秀泗公贸易海宁,后居敌塔。秀山公生四子:谦、赞、志、讙。谦子昌,以叔祖在海宁,就书馆于大东门吴氏,因赘焉。由是,同堂叔侄、兄弟,相继并迁宁邑矣。而我誌太公,因叔侄迁宁,往来候问,因开张小东门,居于大东门内。曾孙本清、本宁,卜迁裘墩之盛家桥,分为南、北两支。秀泽公戍居舒城,其孙聚,从洪武军有功,得调浙江千户,居于海昌之吕衙巷,子孙世袭千户。综而计之,新昌、余姚,吾祖籍也。石门、海宁,吾亲支也。自唐、宋、元、明,至我熙朝,文献济美,书香克绍。稽之史传,倂吕氏世传,五谱无不脗合。续修六次,原原本本。近自康熙癸酉,治平、金榜、心尧三公重辑以来,至今百有余岁。上承祖宗佑启之德,下喜子孙生齿之繁,立志以久,亟欲增修。缘照旧谱,抄录世次,各支分布续其世系。本支綮庚侄、耕余弟,咸兴敬睦之思,欣相慷助,同族踊跃赞襄。后洋立诚兄、士英侄,同心采辑,以付剞劂,越三载而始观成绪。由是长幼有序,名分以彰。后之子孙嗣而辑之,庶吾祖宗世泽之贻,厯千古而不冺矣。若夫建立宗祠,统族会祭,则固有志而未逮焉。
嘉庆十六年岁在辛未中秋月
注:“袁雪堂为馆甥”,有误,雪堂应是雪塘,是地名。亿太公夫人袁妙青,是温州判官、新昌雪塘袁唐伟之女。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为万物之灵,而忘木本、水源之自,罪莫大焉。顾武襄不附梁公,于今为烈。崇韬之拜郭令,千古贻羞。然则宗谱之辑,可不愼且亟欤。我吕氏系出神农,派衍姜姓伯夷。尚父鹰扬,厯汉晋五季,代有钜卿。惜世远年湮,仅闻其畧。至唐节度延之公以下,温、恭、俭、让四派以分,昭穆相承,渊源可溯。有宋之世,与国同休,一家鼎盛,奕世平章。三院华裔,同朝济美。世传五谱,一脉同源。洎宋之衰,与国同戚。亿太公于父兄殉难之余,赘居新昌。璞太公为祖墓,与石氏相角,避迹余姚。长思贤公,生克孝。克孝公生秀山、秀泗、秀泽三公,为宁邑三支始祖。次思愼公,生克友。克友公生信、任二公,为邱汇、后洋始祖。五支子姓,皆璞太公血脉所传,旧为一堂,老谱所载,源源本本。千载以下,使子孙知世泽之贻,不致视同宗为陌路,厥功伟矣。近自明代,以至
祥悠远,皆吾先人忠孝传家、积厚流光所致,岂非阖族之大快事哉!谨拜手而为之序。
皇清嘉庆十有七年岁在壬申仲冬之月
注:大伦村三十六世吕士英,系后洋二十二世吕任的后裔。
盖欲使后世子孙数典而不忘祖者,有谱系在,不难追溯而明乎其先也夫。谱系者,原所始则一家史,递衍而为一族史,漠视之而失修,则无以昭兹来许。
我吕氏族大支繁,代有闻人,所谓三院华胄,六相名门,宗谱之述备矣。厥后谱系虽修,而支派愈繁,不免有挂一漏万之憾。溯明建文时,少傅讳熙之子盛,为我始迁祖,聿来武林,家于石门之富兜,操农桑业而泌水衡门,不乐仕进。六传至皇朝大德公,始志于学,与同族之晚村公留良及其子无党公葆中相尚以道,甚亲善。嗣晚村公罹文字祸,凡吕氏之居石门者,或他徙、或改姓,凋零殊甚。迨我高祖麟玉公始归,而绵延家学,奠厥攸居。曾祖士连公偕曾叔祖士言公,率大父世哲公,博访周咨,志在重修谱牒,以绍统绪,而未遂焉。嗣世哲公于嘉庆十八年徙居后洋,尝与从叔父秋圃公重葺谱系,历数年采访,正待付梓,而洪杨变起,事又未果。乱平,归里,仅于故纸堆中捡得世系图一叶,吉光片羽,渊源有自。奈以频年奔走,不遑继述。庚寅之秋,海昌盛桥支禹年持谱来访,余查世系与之吻合。幸禹年已从事续修,闻属笔而综其事者,为许广文壬伯,敢不相助成之?将以传示子孙,或可免数典忘祖之诮,而祖德宗功不为泯没矣。是为序。
注:本文来自《〈檇李文系〉选辑·宗族》。有可能载于光绪谱。目前光绪谱还未找到。
三十五世吕延龄,字正颐,号清泉。是崇德富兜二十二世吕熙的后裔。
“洪杨变起”平息后的庚寅年,即光绪十六年(一八九○年)之秋,海宁盛桥支禹年访石门,应是为续修光绪谱而采访。
许广文壬伯,即许人杰,原名仁杰,字公梁,号东榑,名仁沐,字字涵,一字子涵,号壬伯,又号庸斋,海宁硖石人,清学者,同治四年举人。历任分水、建德、常山等县教谕,光绪十四年任平湖县教谕。晚年擢严州府教授,未赴任卒。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在硖石恢复东山书院,创办双山讲舍,重视乡邦文献。
新昌吕氏于二○○八年初,成立了“新昌吕氏文化研究会”,组织修茸祖墓、清明祭祖、续修宗谱。我们于二○○九年初夏,与新昌吕氏文化研究会取得了联系,先后向新昌吕氏提供了海宁、崇德、上虞虞东等地的《吕氏宗谱》文献及嘉兴秀水吕氏的相关史料,得到新昌同胞的认可。自二○○九年夏至今,新昌吕氏已四次来海宁,我们也三次去新昌,共商续谱相关事宜。据新昌宗谱记载:“德佑国亡,高祖将仕公避乱,靑毡故物托寄深谷,则图籍、谱、诰、铭、志之文,亦倂没矣。赖宗人尝于旧谱,录出各派,为宗系小图数纸。而族叔祖小小斋翁(即二十一世(新昌十世)吕升),得于庆源庵中,始有所据。乃刻意搜访,逸谱稍出,仍稽之墓碑、圹志、各庵神主,陷题十得三、四。公以年耄,编弗克就而没。”由于新昌老谱失于元代战乱,明初吕升重修宗谱时,因史料不全,对迁外数十年、上百年者,也艰以稽考,况升公修谱弗克而没,故遗漏多多。如:海宁、崇德吕氏嫡祖、十九世(新昌八世、孝字派)吕璞,约于元初由新昌避居余姚俸桥。嘉兴吕氏始祖、十九世(新昌八世、孝字派)吕玹,字驾南,于南宋末自新昌分居嘉郡。上虞吕氏始祖、十九世(新昌八世、孝字派)吕仲九,宋末元初,干戈未息,由新昌徙上虞之鼎湖。自明初至民国各版的新昌宗谱中,都没有十九世吕璞、吕玹、吕仲九及其后裔的记载。此次新昌续谱(二○一二版,第十三次修谱),悉心弥补历史遗漏,补载我海宁、崇德七百余年、历五朝、二十七世的世系。(已有史料,悉已补载,盛家桥北支的部分世系已续载至今的四十五世。)几百年来,先祖们未能实现“载入新昌谱”的遗愿,而今得以实现、得以认祖归宗,值得庆幸!嘉兴、上虞等也得以补载。新昌此次续谱,其补遗的深度、广度,史无前例,可谓“开续谱史之先河”。一般来说,迁外三、五世后不载。此次能补载二十七世,真是创造了奇迹!新昌同胞重情重义,宗族情谊世远而不疏,令人感叹不已!新昌吕氏研究会还把海宁吕学章列入新昌吕氏宗谱编纂委员会委员,并赠与新昌《吕氏宗谱》一套(五十四册)。这也是新昌吕氏对迁外子姓的关爱和重视。
受新昌吕氏的邀请,海宁吕氏于二○一三年清明、二○一四年清明,两次组织去祖籍新昌,参加清明祭祖盛典及圆谱大会。这是时隔三百多年后,首次赴祖籍祭祖。
我族迁籍盐官、崇德后,以新昌、余姚系首邱故里。先祖遗命子孙:“归谒祖祠,岁必一次。”至明成化时,畹斋、伯通、怡春、诚斋诸公,以新昌遥隔,奠祭恐疏,遂建祠宇(三里桥吕氏宗祠),以便春秋祭祀。无如历世年远,修葺不时,风雨摧折。至国朝康熙年间,愚庵公(即海宁三十一世吕治平)及禾郡钜光、铭夫两公,同仕婺越,各率同支子姓,至新昌拜谒先茔。归田之后,因思越郡山海间隔,爰集众议,复建祠于城东之三里桥。厥后,丘汇(邱汇)、后洋、邬桥各自建祠,而三里之祠不复振矣。盛家桥支的宗祠,始建于道光癸未(一八二三年)秋,道光甲申(一八二四年)仲冬告竣。
自清康熙年间吕治平率子姓至新昌祭祖以来,已三百二十余年,未曾赴新祭祖。直至二○一三年清明,我辈有幸首次踏上故土,祭拜先灵,意义非凡。在新期间,受到新昌同胞的盛情款待,亲如一家的宗族情谊,令人终身难忘。目前,新昌吕氏文化研究会欲为新昌始祖、抗金民族英雄吕由诚建纪念堂(地皮还尚难落实)。往后,我海宁、崇德吕氏,还会再去新昌祭拜先祖,敦睦族谊。
我辈一行首次踏上七百年前故土,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今年清明,是新昌吕氏自二○○八年以来第六次隆重祭祖。我新昌孝字海宁派后裔,有幸应邀前来故里,与各地族胞共祭世祖,同拜先辈,令我等欣慰不已!
自忠义公靖康元年殉国、评事公迁籍居新昌,至今已八百八十七年。我族承先祖庇佑,人丁兴旺,繁衍不衰,子姓已数万之众。
海宁、石门(崇德)吕氏,系新昌孝字派后裔。七世祖镰太公之长子璞,系“海(宁)、石(门)五支”之祖。当年新昌石姓恃势豪横,欲僭我家墓地,璞太公力辩不能屈,石姓不悛欲害公躯,我祖遂求保身,年六旬偕携子、孙及弟,于元代避居余姚俸桥。其长子思贤,含忿早卒,曾题诗云:“独怜游子寄山村,赉志无成望后昆。祖塚已争枯骨晏,父仇未报夙冤吞。满腔热血凝泉壤,一片丹心守墓门。长恨此身终异地,故乡谁是赋招魂?”其思念新昌故乡之情,何等悲切哀伤!我派在余姚隐居仅数十年,明初又先后迁籍至海宁、崇德(石门)。
新昌、余姚系我派首丘故里,先祖遗命子孙:“归谒祖祠,岁必一次”。至明成化时,畹斋、伯通、怡春、诚斋诸公,以新昌遥隔,奠祭恐疏,遂建祠宇,以便春秋祭祀。康熙年间,愚庵公及禾郡钜光、铭夫两公,同仕婺越,各率同支子姓,至新昌拜谒先茔。归田之后,因思越郡山海间隔,爰集众议,复建祠于城东之三里桥。厥后,邱汇、后洋、邬桥、盛桥各自建祠,就地祭祀先祖。由此,我派至今约三百二十余年未曾赴新昌祭祖。今清明,我辈首次亲临新昌故土,拜谒先茔,认祖归宗,深感荣幸!首当感念新昌同胞、新昌吕氏文化研究会对迁外子姓的手足之情!音信相隔三百多年后,因找到珍贵的家谱文献,才有机会重获联系,敦睦族谊,并亲历那规模宏大而隆重、气氛浓烈而庄严的祭祖盛典。
我孝字海宁、崇德(石门)派,自新昌隐居余姚,至今约七百年。由于新昌老谱失于元代兵燹,明洪武丁卯,小斋公补修、续修《吕氏宗谱》时,对已迁外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子姓,实难一一稽核考证而遗漏尚多。故明代以后的新昌谱中,未有我璞太公之名讳,亦未载我八世而下之世系。明清时期,新昌、余姚、海宁三方虽已共同考证璞太公一脉之世系,又因故而未补载。此次正值新昌吕氏文化研究会组织续修宗谱,一幸我辈已找到部分海宁(崇德)《吕氏宗谱》,又幸与新昌吕氏文化研究会已取得联系,更幸新昌同胞深明大义,热心联络迁外子姓,曾两次莅临海宁,共商续谱事宜,并明示欲弥补宗谱之遗漏,将我海宁(崇德)七百几十年、自八世祖璞太公至今三十四世的世系,悉心补载于正在续纂的新昌《吕氏宗谱》(已有家谱史料悉数补载,尚缺部分待后续补)。按宗谱惯例,迁外者三、五世后不续载。我派离开祖籍已七百载,经元、明、清、民国、共和国五朝,历二十七世,竟然还能融入新昌吕氏大家族,使我派子孙得以认祖归宗,告慰先祖在天之灵。此次新昌续谱,悉心补载诸多的历史遗漏,其补遗广度、深度史无前例,可谓开续谱史之先河。其善举令游子喜出望外,赞叹不已!此举更拉近了与迁外游子的距离,其宗族亲情至深,令人倍感亲切。在此,我谨代表海宁众宗亲,向新昌吕氏文化研究会及其宗亲表达最最真诚的敬意及谢意(行鞠躬礼)!宗族血缘永存,情长而不断;同胞亲情常在,世远而不疏。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追根溯源,不忘根本。清明良辰,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同胞得以重聚,共缅先祖功德,弘扬吕氏文化,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真是情切切,意浓浓,难以言表。
八百八十余年来,新昌吕氏人才辈出,名流云集。孝派有吕原、吕夲两位明代宰辅,各派亦有众多的“进士”、“清官”、“隐士”、“孝子”……,这是我吕氏家族之荣光。
先祖们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功勋卓著,名垂史册者众。作为吕氏家族的后代,定当继承和发扬“忠、孝、仁、义、礼、智、信、廉”之传统美德,为国效忠,为家立业,为吕氏家族争光添彩,做到上不愧于先祖,下无憾于子孙。
与此同时,应遵循先祖遗愿,续修宗谱,使我族历世先祖永垂史册、流芳千古,这也是对先祖最真诚的祭祀。由于文革“十年浩劫”的灾难,家谱毁于一旦。如今欲续宗谱,缺失的家谱史料亦难弥补,困难之重、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我派同胞惟有永不言弃,以新昌族胞“敬祖续谱”为榜样,以续谱为己任,齐心协力、知难而进,继续尽心寻找失散家谱,尽力续缮残缺宗谱,方能对得起列祖列宗。
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令念故人。我新昌孝字海宁派裔孙,在此虔诚祭拜:
虔诚叩拜为国捐躯的岳飞式抗金英雄、北宋知府、赠通奉大夫、新昌始祖、忠义公—由诚太公。(行鞠躬礼)
虔诚叩拜宋大理评事、新昌一世祖亿太公。(行鞠躬礼)
虔诚叩拜赠武翼大夫、殿前都指挥使、龙虎上将军、二世祖集太公。(行鞠躬礼)
虔诚叩拜三世祖、孝子蒙太公,宪太公、亶太公……(行鞠躬礼)
虔诚叩拜封修职郎、赠宣教郎、四世祖、孝子琰太公。(行鞠躬礼)
虔诚叩拜恩授初品官、五世祖宜之太公。(行鞠躬礼)
虔诚叩拜南宋郡马、六世祖暹太公。(行鞠躬礼)
虔诚叩拜七世祖镰太公。(行鞠躬礼)
虔诚叩拜历世吕氏先祖。(行鞠躬礼)
岁岁清明年年祭,追根溯源不忘本。世祖功德垂千古,先辈厚泽佑子孙。愿我新昌吕氏家族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注:2013年清明,在一世祖墓地祭典上宣读的祭文,是据本文内容作了文字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