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著名报人、辛亥革命志士、同盟会早期会员
许行彬(1872年—1953),名祖谦,又名葆光、仰贤,号西湖闲人,以字行,海宁周王庙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三十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曾任教于杭州师范学校和温州瓯江师范学校。历任浙江省议会一至三届议员、省政府咨议、浙江财政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人物简介
许行彬(1872—1953),名祖谦,又名葆光、仰贤,号西湖闲人,以字行,海宁周王庙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三十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曾任教于杭州师范学校和温州瓯江师范学校。宣统二年(1910)在杭州办《浙江白话报》,后协助杭辛斋办《浙江白话新报》和《农工杂志》,1906年加入同盟会,曾多次秘晤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后一度出任浙江省议员、财政厅秘书长,又先后办《汉民日报》、《西湖报》、《良言报》、《杭州报》等。历任浙江省议会一至三届议员、省政府咨议、浙江财政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在袁世凯、孙传芳统治时期以及国民党张静江主浙时,曾因直言遭忌,4次被捕下狱。1916年,海宁大旱,行彬为赈灾而奔走。在家乡办起国民学校,并为修筑沪杭铁路出过力。交游广阔,办报从政外,在家乡长期经营茧行,并参与创办长安丝厂。1916年,力邀孙中山先生来海宁观潮,留下了“猛进如潮”四字勉语,至今仍被引为海宁精神。 [1]1933年,担任杭州国医业公会主席。1934年11月,《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因登载批评国民党的文章在海宁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许行彬等谴责这种卑劣行径,要求缉拿凶手,海宁各界为史建纪念碑,公推许行彬起草碑文。1937年抗战爆发后移居上海,开始广收门徒。
人物佚事
资助出版《海昌胜迹志》
离他家不远的路仲来了一个名叫管元耀的读书人,他想考功名,可是屡考屡败,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放弃功名,把家乡的名胜古迹以图文的方式记录下来,编书出版,供人阅读,这部书从收集材料到写作、构图,已经花费了10年时间,非常想把这部书付梓出版,可是却无处筹措资金。许行彬当场拿出二十个大洋,与此同时还给硖石的大商人徐申如写了一封信,请求全力玉成此事。还主动提出愿意为这本书作校对。管元耀得到了徐申如的五十个大洋资助,徐还写了荐信,要求商界同仁群策群力,为这部书的问世出一份力。就这样管元耀很快就筹到了出书的款项。后来徐申如的儿子徐志摩知道这本介绍海宁风光的书将要出版的消息后,主动找到许行彬,要求两人共同为这部共计八册的木刻雕版《海昌胜迹志》作校对。
创办《浙江白话新报》
许行彬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的前身)毕业后,做过教书先生,还搞过商贸,但最终选择了跟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为了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许行彬不止一次把祖上传下来的金银财宝、良田美地变卖后资助同盟会。为此,孙中山先生把许行彬引为“鸥盟”,每次见面总要向他行脱帽礼。
辛亥革命成功后,许行彬坚拒孙中山先生邀约留在南京政府共谋国事的计划,决意把事业的立足点放在经营《浙江白话新报》等多种刊物上。一度出任浙江省议员、财政厅秘书长,又先后办《汉民日报》、《西湖报》、《良言报》、《杭州报》等。历任浙江省议会一至三届议员、省政府咨议、浙江财政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邀请孙中山先生赴海宁
孙中山一行从盐官沿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纤道,到达长安镇,沿途民众奔走相告,万人空巷,争睹伟人风采。为了更好地与民众交流,到达长安镇公庆街的时候,孙中山先生特地换了一乘敞篷轿子,满脸笑容向站立在街道两旁的男女老少挥手致意,之后从长安镇车站坐火车回上海。
事隔两天,孙中山就给许行彬寄来了一封情深意长的感谢信,之后又嘱蒋介石把字体为十二厘米大小的榜书“猛进如潮”条幅转交给许行彬。这是孙中山先生在海宁留下的唯一墨宝。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许行彬-著名报人特别声明
本站海宁潮网 | hainingchao.net | 海宁一网通便民中心 | 同城公众服务平台海宁门户网站提供的许行彬-著名报人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海宁潮网 | hainingchao.net | 海宁一网通便民中心 | 同城公众服务平台海宁门户网站实际控制,在2024年1月1日 下午5:19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海宁潮网 | hainingchao.net | 海宁一网通便民中心 | 同城公众服务平台海宁门户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暂无评论...